C01: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多彩生活中思考感悟
甘建华
  文/甘建华

  出席《马陆报》的一个年度座谈会,遇到了住在嘉定的知名作家楼耀福、殷慧芬夫妇。有一阵子没见了,殷慧芬的气色看上去比过去好多了;楼耀福还是那么结实、开朗,风风火火的样子。分手时,得知他们第二天便要去南非旅行。

  他俩退休后依然很忙,读书,写作、会友,收藏,还寄情山水,跑过了许多地方。他们的充实与快乐,给朋友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而像他们的文学作品一样更为感染人们的,是这对作家伉俪历尽苦难、相知相扶的美丽爱情。

  不知疲倦的环球行者

  初识楼耀福、殷慧芬夫妇,是十多年前在上海记协区县报工委会的活动中。当时,受聘为工委会顾问的殷慧芬,因写作损坏了眼睛,视力大不如前,其夫楼耀福形影不离、小心翼翼地照应着她。遇路面湿滑、不平,或是上下楼梯,做丈夫的两眼就不离开妻子的脚。那种关心令我感动。

  随着我与他俩交往增多,得知退休后他们依然很忙。读书写作,品茗会友,寄情山水,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今年刚去过埃及,几个月后又去冰岛北冰洋看鲸了。我着手写这篇文章时,他们正在新西兰呼吸新鲜空气。2014年,他们在佛洛伦萨寻找但丁和米开朗其罗的踪迹,在瑞士少女峰乘坐建于一百多年前的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在斯里兰卡访高山茶园,在土耳其以弗所、柬埔寨吴哥窟、尼泊尔巴德岗追寻千年前的文明遗存……出境有六次之多。

  他们从新西兰回来后,我听说为目睹库克雪山主峰下的千年冰湖,他们来回徒步近五个小时。库克山胡克谷步道被称为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步道之一,各国徒步爱好者慕名前来,络绎不绝。途经库克山,楼耀福、殷慧芬当然不愿错过。旅行团18名成员大多走了一小段便返回酒店,唯有他俩和另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妇走完全程。山谷被厚厚的冰川覆盖,沿途雪山、滚石、草原、吊桥、索道、奔腾的急流,炽烈的阳光……其中艰苦不言而喻。他们走得确实很累,但阅尽风光,累得很值,很快乐,也很骄傲。

  不少前辈作家与楼耀福殷慧芬关系都非常好。有位年过九旬的老作家就鼓励他俩走得动的时候一定要多走。有的更是直言不讳:“世界各地的好山水,你没去过,就跟你什么关系也没有。”这些见地其实是老人们的人生感悟,他们对地球上美丽山水充满向往,却又隐含些许憾意。楼耀福、殷慧芬不知疲倦地行走,也许正是想十年二十年后少一点这样的遗憾。

  相濡以沫的文学夫妻

  说起楼耀福、殷慧芬,人们也许并不陌生。上世纪70年代初,楼耀福短篇小说《拉幕的人》,在复刊不久的《文汇报》副刊以几乎整版的篇幅发表,在文坛崭露头角。“文革”结束后,他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年轻作者,参加1977年5月在上海友谊会堂举行的全市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但此后他却陷入创作的瓶颈期。80年代初,作为贤妻良母的殷慧芬突然转换角色,开始写小说。1987年后,她的一系列工厂小说《厂医梅芳》、《欲望的舞蹈》等等,令人刮目相看,广受好评。茹志鹃老师更是高度赞赏,认为过去的工厂小说写的是“工”,而殷慧芬写的是“人”,“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血肉之躯,活泼泼,赤裸裸,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理解,却难以预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突破”。她亲自为殷慧芬的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欲望的舞蹈》写序,为她鼓与呼。楼耀福在为自己妻子高兴的同时,终于明白自己创作的“瓶颈”所在。他不得不承认多年来受“主题先行”等桎梏的束缚太多,每次提笔,首先想的是能不能写?而殷慧芬全无此类顾虑。此后,他自觉隐退,转换角色,甘做配角,在做好丈夫的同时,封笔读书“修炼”。

  上世纪末,殷慧芬在写出一连串令人瞩目的反映上海石库门平民生活的系列小说《吉庆里》、《屋檐下的河流》之后,开始酝酿长篇小说《汽车城》。进入写作阶段后,整整一年,在电脑屏幕前,从上午坐到半夜,乃至第二天凌晨。常常是楼耀福一觉醒来,见她仍在击打键盘,好言相劝,希望她早早休息,反被深陷小说人物命运之中的殷慧芬“责怪”。

  《汽车城》出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重大奖项,但由于殷慧芬写得太拼命,整日整夜长时间对着电脑视屏,两眼受到几乎失明的极大伤害。楼耀福深为妻子痛惜。四次住院治疗,他日夜守护,常常一个人黯然流泪。经第一人民医院张皙教授、李佩娟医生等精心医疗,殷慧芬勉强保持了视力,却无法再写作。她的痛苦不容言说,楼耀福却安慰她:“人生不是只有写作,人生的内容还有太多。”

  多彩生活的人生感悟

  楼耀福、殷慧芬说他俩是草木缘,从姓名看,“楼”中有木,“芬”中含草,说“草木缘”没错。然而,了解他们的人,都知道草(茶)、木(中国古典家具)是他俩共同的爱好。

  果然,他们活得精彩。

  去他们家,举目皆是明清老家具。清早期楠木面条柜、苏式榉木双拼圆桌、榆木清早期南官帽椅……几乎是个小型古典家具展室。为得到这些旧家具,楼耀福开着车和殷慧芬几乎走遍上海以及苏浙一带的旧家具市场,为购一张前红后榉镶黄杨木雕嵌花的江南拔步床,夫妇俩来来回回不下四五次。殷慧芬视力差,眼光却好,一张清早期榆木酒桌,线条粗犷简洁,就是她在虹桥地区某家具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的。楼耀福后来写了不少“淘旧”的散文,结集《月河淘旧》出版后,两次上过“书香上海”好书排行榜,广受读者喜爱。

  茶是这对夫妇的另一嗜好。为寻找各种好茶,他们每年走全国各地茶山,结交茶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福建武夷山、白茶之乡福鼎更是他们最爱的地方。在武夷山,他们不去常规景点,却登马头岩,走牛栏坑、鬼洞,越桐木关,切实感受“马肉”“牛肉”“鬼洞大红袍”“正山小种”的生长环境。楼耀福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吃茶笔记》,正是他俩与茶结缘的记录。意犹未尽,如今他们仍在茶乡行走,其中的经历和感悟仍不断化为文字见诸于各地报刊,为同道中人称赞。

  古典家具和茶散发的气息让许多朋友喜欢,他们的热情好客更是让家里高朋满座。上海作家协会连续三年把参加“上海写作计划”的世界各国作家带到他们家作客,看中的也许就是他们家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元素。

  在殷慧芬眼睛受伤不再写作之后,夫妇俩再次互换角色,封笔近二十年的楼耀福重新出山。毕竟功底在,在不多的几年里,先后有《上海闲人》、《海上寻珍》、《月河淘旧》、《唐滔和他的虞山》、《吃茶笔记》等多本著作问世。摆脱了早年文学“紧箍咒”的束缚之后的楼耀福,文思源源涌来,笔端流淌的文字正是他和殷慧芬多彩生活的记录、思考和感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9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9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教育风采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格言
在多彩生活中思考感悟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C01在多彩生活中思考感悟 2015-12-20 2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