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90后关爱高龄老人的故事。90后是一群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姑娘,年轻活泼,仿佛初升的朝阳。高龄老人,身患重病、不能自理,是垂暮之年的夕阳。在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朝阳”和“夕阳”每天都深情对话,为生命带去了尊严。
和老人打交道
把病人当作亲人
沪东老年护理院是杨浦区唯一一家公立老年护理院,200位住院老人,高龄患者占73%,七成以上失能失智。护理院共有护士26名,其中90后12人,大多是上海女孩。
1992年出生的护士张圆坦言:“第一次看见那么多的老人卧病在床,不是无法行动,就是丧失思维、语言能力,甚至奄奄一息。想到自己以后要年复一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也曾觉得非常茫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90后姑娘把面前的这些老人看成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慢慢变得亲近。在护士长卜丽娜等年长护士手把手的指导下,她们也掌握了高龄老人的护理技巧。
护理褥疮老人
每天换3次衣服
就在去年,张圆的床位收治了一位90岁的姜老太。刚入院时,她不仅患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骨折等多种疾病,而且身上还有多达14处的褥疮。最严重的一处是在尾骶部,宽度比碗口还大,深约2公分,还散发着阵阵恶臭,甚至只要一掀开被子,苍蝇就会围过来。老人很痛苦也很消极,厌食、哀嚎,不肯洗漱,甚至一度拒绝治疗,而她的家属也做好了“老人一两个礼拜就离世”的打算。
面对这个进入倒计时的生命,张圆没有放弃,她每天忍着恶臭,仔仔细细为老人清理伤口,每次都要45分钟。同时,还坚持每天为老人换3次衣服,并且随时注意其排便情况。“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我必须满足她。”张圆说。就这样,姜老太在医院住了整整三个月。虽然最终老人还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离开了人世,可她“走”的时候,14处褥疮只剩下1处还没有完全愈合,身上也没有一丝异味。家人感激地给护理院送来了锦旗。
照顾疱疹患者
一次换50多块纱布
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的王佳菁已经当了四五年护士了,去年,她曾护理过一个突发皮肤病的许阿婆。老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送来的,双下肢不能动,她情绪低落,不愿意进食。不知怎么回事,她的上半身开始发出一个又一个水泡,小的如同硬币,大的像乒乓球,慢慢蔓延到全身,水泡破溃后,就散发出很重的异味。许阿婆自己也几乎放弃了:“我已经差不多了……”
医院请来杨浦区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前来会诊,才确诊是罕见的类天疱疹,需要不断换药护理。之后,王佳菁就像护理烧伤病人一样,不停为许阿婆清洁、换药,每次要换50多块纱布,换一次药就要一个多小时。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护理,许阿婆的皮肤疱疹终于痊愈了,她的心情也好了,开口进食了。
像这样接触脏、臭,对这群90后护士来说是家常便饭。被评为医院优秀护士的徐思莹,就曾用手为无法排便的老人抠出大便。她说,将心比心,自己几天不排便也很难受,病人就更需要帮助了。
感受人间真情
老夫妻相濡以沫
是什么让90后姑娘们坚持了下来?她们说,长年累月护理老人并非只有付出没有收获。1991年出生的倪璐妍说,自己在这里工作,最大的收获便是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你能想象吗?一位90岁高龄的老爷爷,为了照顾自己中风入院的妻子,特地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并且一连三年、每天早晚两次带着当天现煮的薄粥、菜肴前来探视。纵然医生已经下了‘失去意识’的诊断,可他却始终坚信老伴和自己存在感应:‘你瞧,我摸摸她的右手,她还会睁眼和我打招呼呢!’”
王佳菁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特鲁多医生的名言,也是我在卫校学习时背诵下的座右铭。可真正让我读懂这句话,却是在沪东工作的这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