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起,国际上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双相障碍日”,今年是“双相障碍日”来到中国的第二年。什么是“双相障碍”?许多人不了解。近日,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对此作了专业讲解。方教授介绍:“双相障碍具有三高两低特点,即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需要提醒的是,双相障碍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近四成患者被误诊为抑郁症,而一旦被误诊为抑郁症,使用抗抑郁药物又会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加重病情。”
抑郁和躁狂交替,自杀率是常人10倍
双相障碍,顾名思义,患者一般会有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交替存在,或混合存在。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患者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方贻儒教授指出:“自杀是双相障碍最大的威胁之一。据国外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双相障碍患者中二到四成曾有过自杀行为,而11%-19%自杀身亡。”
近四成双相障碍患者被误诊为抑郁
双相障碍的误诊率高。资料显示,约有37%的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患者平均从首次发病到确诊大概要10年左右。方贻儒教授解释:“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绝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首发是抑郁状态,而且患者约70%的发作时间都表现为抑郁,真正处于躁狂的时间很短,短暂的诊断时间使医生很难观察到这些。第二,患者很少意识到自己有躁狂的表现。患者如果处在轻躁狂状态下,会觉得情绪较高,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他们往往认为这是情绪最好的时期,一般不会主动就医。而到了抑郁发作时,又会忽略之前的躁狂症状。第三,很多患者在就诊之前,往往去过很多医院诊治,医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既然前面的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就自然忽略或忘记询问患者有没有躁狂的状态。”
双相障碍患者误诊为单纯的抑郁症不仅会延误治疗,而且不当使用抗抑郁剂还有可能导致患者从抑郁发作转向躁狂发作。方贻儒教授提醒,了解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的不同之处很有必要。比如发病越早的抑郁,越可能是双相障碍。因为双相障碍最常见的起病年龄是15到19岁。第二是遗传因素,如果亲戚中有人得过双相障碍,患者若有抑郁的表现,可能会是双相障碍的抑郁表现。第三,如果患者得病之前处于一种情感旺盛、精力充沛的状态,也有可能是双相障碍。另外,当被误诊为抑郁后,服用抗抑郁的药物后,几天后就转成了躁狂,可能是双相障碍,同时要考虑改变诊断方向和治疗方法。
三大治疗原则制服“双面人生”
双相障碍正确的治疗方式,能够引导患者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渐入良性循环的佳境。患者治疗需要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
综合原则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和改善依从性。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方贻儒教授强调:“双相障碍是一种持续终生的疾病,但只要遵从医嘱系统治疗,症状控制好了,患者就能正常生活。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目前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并以长效、低副作用的特性成为长程治疗双相障碍的一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