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年轻人经常会鼓励自己的父母出去散步或者春游,但经常发现他/她行动开始变慢,就会在心里想:“爸妈真的老了……”
行动迟缓,爸妈是真的老了吗?
今年4月11日是第20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据了解,帕金森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杀手”。对此,郭辉教授解释,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1%,而且行动迟缓、肢体颤抖是最常见的始发症状,因此对行动迟缓和肢体颤抖的老年人,要高度关注,避免延误帕金森病的治疗。
父母行动缓慢,小心帕金森病“来袭”
一提起帕金森病,许多人的印象往往就是手抖,但帕金森病的“早期信号”远不仅如此。郭辉教授介绍,虽然帕金森病的起病缓慢,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其实一些身体发出的信号就已经预示着疾病的“开始”。
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发布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将行动迟缓列为确诊帕金森病的主要支持标准之一。因为多数帕金森病患者都存在行动迟缓,行动迟缓成为帕金森病早期典型表现,并且出现在手抖等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之前2至3年。新标准还强调了睡眠行为异常、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比帕金森病典型运动症状如手抖、行动迟缓等更早发生。为此,郭辉教授建议,如果50岁之前尤其是男性出现持续性的嗅觉减退、睡眠行为异常(熟睡后拳打脚踢)、便秘、抑郁等情况则可视为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应密切注意自己是否有运动迟缓、迈不开脚步、手抖等情况,一旦发现要尽早就医。帕金森病早期获得药物干预,可极大地延缓疾病发展,避免生活不自理。
帕金森病患者身体持续消瘦怎么办?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除了肢体的震颤、僵直、运动减少、走路不稳等主要症状外,到了中晚期会出现身体消瘦。主要是由于疾病本身的消耗较大,加上出现如吞咽困难等现象使正常的饮食受到影响。对此,郭辉教授建议,可尽量保证患者在轻松的环境和气氛中进餐。还可根据患者喜好播放轻音乐,以促进其食欲。帕金森病患者可多摄入谷类、新鲜蔬菜等,将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搭配食用。另外,高蛋白食物可安排在晚上食用。对于吞咽有困难的患者,可将进餐时间安排在药效起效后,也可少食多餐,严重者可采用流食形式进食,以保证身体能量的供需量。郭辉教授提醒,吞咽困难的患者还可适当锻炼吞咽功能,如做吞咽口水动作等,以恢复吞咽功能。
六大妙招缓解帕金森病症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中,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帕金森病症而造成的功能障碍呢?郭辉介绍,首先应进行科学地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
第二,放松锻炼和关节运动范围训练。郭辉教授提醒,训练时应注意每个关节的活动都要到位,但也要避免过度牵拉引起疼痛,否则会产生反射性肌肉收缩,还会拉伤组织,形成疤痕,造成关节粘连使活动范围缩小。另外,还要注意骨质疏松的可能,避免活动造成的骨折。对于已出现关节挛缩的患者要循序渐进,避免肌肉拉伤。
第三,平衡训练。由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姿势反射障碍,行走时快步前冲,遇障碍物或突然停步时容易跌倒,因此在训练中强调姿势反射、平衡、运动转移和旋转运动的训练。开始可以坐着锻炼,逐步过渡到直立、无支持的体位。在训练中可以使用语言指令、音乐、拍手、镜子、地上作记号等手段辅助进行有节奏且相互交替的运动。
第四,步态训练。帕金森病患者明显的步态障碍表现为小碎步前冲,转弯困难。步行锻炼时,要求两眼向前看,身体要站直,两上肢的协调摆动和下肢起步要合拍,第一步要大,如果第一步小很容易出现慌张步态,一旦出现立即停止行走,然后重新开始。
第五,选择有针对性的理疗。如果帕金森病患者产生面肌和颈部肌肉僵硬的现象,可前往大型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康复医生的帮助。
最后,郭辉教授还特别强调,经过手术治疗的病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能症状好了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果症状有反复,要及时复查;
2. 要定期和医生联系确定对参数的调节;
3. 手术后积极体力锻炼。郭辉教授指出,帕金森病患者患病后耐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影响运动。手术后症状改善了,要积极地有规律地进行步行、自行车、游泳或其他全身锻炼形式,以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郭辉 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
2015年上海市“十佳医生”提名奖获得者,上海德济医院帕金森病首席专家、功能神经外科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委员、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会员、上海市回国留学专家联合会医务分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