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老师的忏悔
曹刚
  曹刚

  最近,沈阳一名高中老师的忏悔,在网上被热传。15年前,班里一个女生因答错题被他赶出教室,后来高考落榜。半年后,他看到她在烧烤摊端盘子。“如果换一种教育方法,也许她成绩会更好,如果考入大学,就能改变人生。我没转化学生,反而打击她的自信……”时隔多年,他想当面说一声“对不起”。

  整篇报道,充满温情,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们。

  半个月前,初中毕业20周年聚会,回到大运河畔的江南小镇,与20年没见的他们重逢。其中就包括老许,一路“红灯”,“白榜”常客,初二辍学。

  “走进教室才发现没带书包,丢在了上学路上。”聊起陈年糗事,老许淡然一笑。离开学校,他在餐馆打过工,去工厂修过车,办小厂亏过本,打拼多年,终于发了财。数学题看不懂,生意经拎得清。聚会时,他对老师毕恭毕敬;在群里,他发红包“挥金如土”。

  想当年在餐馆,十五六岁的他也端过盘子。和沈阳女生相比,老许在教室受到的责骂,恐怕更多,都早已放下,毫不记恨。他真诚地说,感谢老师们的“打击”和生活中的磨难,逼着自己跌倒后不断爬起。

  另一个同学老黄,比老许早辍学两个月,生活平淡得多。他在菜场摆摊,做水产生意,踏实本分,货源新鲜,待客热情。卖鱼和端盘子的人生,许多人觉得不够好。可我眼中的老黄,整天乐呵呵的,过得挺充实。

  回头再看那个老师的忏悔,有两处值得商榷。

  第一,不必沉溺于自责,他的几句狠话可能没有重要到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第二,当年略显粗暴的教育方式,源于太关注考分,如今反省,却还是绕不开应试,希望换个方法帮学生提高成绩,继而改变人生,获得成功。

  学会把打击转为动力;无论岗位多么渺小,都要敬业,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这些能力或许比考试更重要。

  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很多低分学生,别再老盯着“成绩”了,否则很难走出忏悔的怪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B08版:慢病/新民健康
从和颐事件反思阴谋论之弊
再见,娄一晨
老师的忏悔
别让改革的红利“卡纸”
“地球村”
舆情应对中的“心理按摩”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老师的忏悔 2016-04-11 2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