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行,住当地人家里的感受远超酒店,这是我在国外旅行的深刻体验,这简直是接触当地文化的最佳途径。所以,昨天看到朋友圈有人招募愿接待德国青少年入住3天的上海家庭的消息时,很是欣喜。
数年前,我参加一个访日代表团,被安排入住滋贺县农家一晚。记得那天,年过七旬的男主人恭敬而不失热情地将我们从村民中心接走,驾驶着他的小车穿行在村庄的小道上,村落整洁而干净,沐浴在夕阳中,分外静谧。沿途,每家每户门前都高高低低放置着盆栽,娇艳的花朵盛开,分外美丽。老夫妻俩准备了丰盛的烧烤作为晚餐,为我们斟上自酿的梅子酒,清洌可口,男主人还饶有兴致地将泡制过程用画画的方式介绍了一番。由于老人不懂英语,我们只好用笔谈加比划的方式交流,但也对日本农村老龄化状况、农民的收入有了些了解。
另一次在挪威旅行,则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文化。不知道是不是挪威天气太冷,彼此接触少的缘故,碰到的挪威人总是淡淡的,礼貌而有距离感。民宿的女主人几乎未露面,见我准备从超市买食材做饭时,男主人冲我摆摆手说,不提供厨房。这时我才知道,客房在一楼,只有一只微波炉,二楼他们住,有厨房,但他再次表示,不希望给客人用。不过,他慷慨地将自行车借给我,并指点我欣赏极光的最佳时间和地点。
入住当地人家中,近距离打交道,甚至饮食起居相随,能最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增进了解。现在,大多数国人对选择民宿还有心理障碍,但类似有组织地借住到对方国民家中的活动越来越多。我在德国汉堡的“豫园”参观时,就遇到一群上海的中学生,他们就是分别住在德国家庭中,其中一个德国家庭还有一个正在学中文的男孩。
前不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全球瞩目。“一带一路”倡议尤为推崇“民心互通”,因为经济和政治的交往固然重要,但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才是它最为重要的基石。互入家庭的交往,是达到民心互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既代表了两国人民友情的深入,也反映了对彼此文化了解的渴望,更昭示着民间关系更为融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