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学了,进了我小学的母校高安路第一小学,父子俩成了校友。
第一天上学,我牵着儿子的小手,送他来到宛平校区门口,看到在门口迎接新生的老师,情不自禁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四十多年前的春天,正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带着我,迎来了小学入校第一天。
校园变了,教室大了,操场新了,老师换了,但母校留给我的记忆却永恒地珍藏在心,那是大手牵小手的温馨和力量。
我上高安路第一小学时正处在动荡的“文革”年代。父母支援内地建设,双双迁离上海。我与年迈患病的奶奶和未满周岁的妹妹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担负起了持家顾家的重任。而且,读小学前,我还频繁地更换了四次托儿所和幼儿园。动荡和孤独让我变得内向和沉默寡言。我多么渴望父母的大手能时时给我温暖和力量啊!
上学后不久的一天,春寒料峭。我和往常一样,独自带了口钢精锅,在学校对面的饮食店买了四分钱一锅的大锅清汤,小心翼翼,双手捧着回家。在过马路时,遇到了川流不息的汽车,心里一阵害怕,既怕被汽车撞到,又怕汤翻倒撒了。这锅清汤可是我们一家三口今明两天的“荤菜肉汤”呀。正在焦急犹豫之时,一双大手接过了汤锅。“来吧!关欣,我们一起过马路!”啊,是语文老师。我惊讶地望着老师蹲下身子,把汤锅轻轻地放入她装课本的尼龙丝网袋。“这样拿,不是更方便、更安全吗?”老师说完,让我拿着她的书,她提着汤锅,我们手牵手大步穿过了车水马龙般繁忙的衡山路。牵着老师温暖的大手,我突然感到无比的温馨,一股久违的母爱沁入心田。
从那以后,每每看到语文老师那和蔼的眼神,我都觉得不再孤独,心中充满信心和力量。
可是,好景不常。因学区调整,我转学到了天平路第二小学上学。我是多么舍不得离开那双母亲般温馨的大手啊!失望、孤独、无奈和离别的伤感再一次强烈地向我袭来,眼泪夺眶而出。
“关欣”,此时此刻,语文老师又一次拉着我的手,手牵手送我回家。“我知道你很想父母,很想家。”老师边走边转移了换校的话题,“但他们是为了祖国建设才离开你的。他们正在用智慧和知识把贫穷的山区建成美丽的城市。”我默默地听着,紧紧地抓住老师的手。老师继续说道:“他们也一定很想你和你奶奶、你妹妹。把你们留在上海,正是希望你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本事。”到了弄堂口,老师蹲下身子,温柔地看着我说:“为了爸爸和妈妈,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在新的学校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轻轻地用手绢擦去我满脸的泪水后,老师重重地嘱咐道:“我相信你,相信你能战胜孤独,不管在哪里,都有信心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才能的好学生。长大学成后,像爸爸妈妈那样成为工程师,把国家建设得更漂亮更美丽。如果有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我相信你!”临走,老师又一次用她的大手紧紧地握了握我的小手。
现在我正在为设计上海迪士尼而忙碌着,我希望从我的设计里,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和快乐。因为是小时那充满母爱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给我温馨,给我力量,正是那谆谆的教诲,时刻激励我自强不息,支持我不断追求。
十日谈
记忆中的学校
对男孩子的“担当”教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