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市委召开群团改革工作会议。作为全国三个试点城市和机关之一,上海一年内要拿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方案。大会传递的信息以及发布的改革措施,让人有点点“意外”甚至有点点“震撼”,但细想这些问题都是事实,改革也是势所必然。中央领导指出的一些群团组织“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四化”倾向,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也有振聋发聩之效。从大会列举的群团组织“问题清单”,以及非常明确的“量化”改革方案,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央这一次是看到了真问题,上海是下了大决心。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个人对工青妇组织有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当然这也和年龄性别有关。但总的来说,工青妇组织只有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才能真切感受其存在,与基层一线群众有相当的隔膜。
这一次群团改革大会的召开,让我对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甚至有一种再认识的感觉。比如说,各级工青妇机关的工作人员其实不是公务员,因为工青妇是群众团体。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诧异,因为全国的工青妇机关,特别是县市以上,其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和普通政府部门并无很大区别。这些机构招录的工作人员,都是应届大学生,要求还很高。
在我的印象中,体制内单位的工青妇是比较健全和活跃的,主要也是逢年过节组织活动,生老病死给予关心。但大量体制外的企业和机构,特别是个体劳动者、农民,很少有组织的概念,更谈不上依靠和参与。比如说一个19岁的淘宝店女店主,她没有工会,也不知道团组织在哪里,妇联也不可能关心她的喜怒哀乐。各级工青妇组织当然也不是闲着啥事不做,但群众对他们工作的认识,主要是一些大型“工程性”项目。比如共青团的希望工程、西部志愿者工程,妇联的母亲水窖工程等。但依照工青妇组织涵盖的人群,其实际服务或工作的对象仍然非常有限。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工青妇包括工商联等一些群团组织的常委会、大会代表中,文体明星、社会名流、财富阶层等面孔见多不怪。这种“贵族化”的倾向非常值得警惕,因为这样的代表组成,阻塞了来自一线的声音。
听不到来自一线的声音,不知道不关心基层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各级群团组织相应也很少为一线发出声音。这是今次改革大会提到的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是感受很深的问题。
最为典型的是连续发生的少女被欺凌事件。一件又一件在各地发生的围殴女同学,拍摄裸照、视频,甚至上传网络的恶性事件,我们很少在第一时间听到来自妇联、共青团谴责或慰问的声音,也没有看到哪一个组织做深入的调研,向教育、立法机构提出防范建议。在频频发生并引发社会极大关切的拐卖妇女儿童社会问题中,我们看到很多民间组织焦虑忙碌的身影,也看到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在微博等公共空间不断呼吁,但作为妇女儿童权益的主要代言人,从全国妇联以下,发出的声音、拿出的行动非常有限。工会组织一定程度上也处于“静音状态”。早几年,恶性矿难频频发生,但我们很少看到哪一级工会呼吁煤老板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待遇。而当富士康公司跳楼事件接二连三发生时,我们没有看到各级工会组织要求公司采取切实措施阻止悲剧发生,更看不到关于巨型加工企业工人工作生存状态的调研报告和改进建议。
毋庸置疑,无论是在中国的革命史上还是国家建设史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都产生了氧化、钝化。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按照时代要求深入改革,再动员,再出发,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从接到中央的要求到按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前后只有2个月的时间。但从今天大会宣布的改革举措来看,可以说上海看透了问题,瞄准了关键,下定了决心。拿出的改革举措,就我个人来说,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为保证改革落到实处,上海提出的群团组织机构组成、领导机制、运行方式的改革方案都是“量化”的。工青妇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组成采用专挂兼的形式,专职干部不超50%,另一半可由其他单位或体制外人士挂职兼职,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级。再比如,工青妇代表大会的代表中,一线代表要占到八成以上,很显然,未来来自“草根”的声音将获得最充分的展示。而在常委会等领导机构中,来自一线的成员也将按比例强制性提高,也就是说未来工青妇组织的干部和骨干,很大部分将来自社会的末梢。工会的来自车间、店堂、农场,妇联的来自家庭、家政公司、兼职模特,青年干部更将是五湖四海,少不了90后农民工,少不了创业者、电竞爱好者、全职志愿者。
另外一个非常有力的举措是,市级工青妇机关将减编30%以上,而这些减下来的人员将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通俗地理解,就像战场上,把团部的人员减少三之分一以上,全部充实到前线去扛枪打仗,轻装指挥,重装压阵,各级工青妇组织必将焕发更强大的战斗力。
这一次的群团改革大会,我们听到了批评的声音,但更听到了改革的动员令和前进的号角声。市委明确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减人员不减经费,切实加强群团组织战斗力。
群团改革已然是离弦之箭,只要下定改革的决心,我们一定可以期待更可托付的工青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