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环着水、水连着山,湖与湖之间又有曲折的小桥相通;湖中有岛、岛中有景、景中有诗;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秀丽多姿。那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桥、廊,奇美的建筑与湖水、绿柳、青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承德避暑山庄。
与京城故宫琉璃红墙、描金彩绘的堂皇耀目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因山就势、依山傍水、山中有园、园中有山、自然野趣。建筑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取自然山水之本源,纳江南塞北之风光,既有南方园林的风格,又沿袭北方建筑的精妙手法,成南北园林艺术完美结合之典范。
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庄亦是迄今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皇室园林,其面积约是颐和园的两倍、北海的八倍。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康熙曾夸耀这里的景色: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
避暑山庄为康乾盛世的产物
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方才落成。作为山庄缔造者的康熙、乾隆,皆六下江南,遍历天下美景。在修建山庄时,博采众长,令避暑山庄成为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康熙、乾隆每年约有半年时间都在承德度过,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山庄处理。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山庄避难,在山庄签下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很长一段时间避暑山庄亦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尽显荒凉。
整个山庄的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分为康熙、乾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康熙年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第二阶段,乾隆皇帝则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著名的七十二景。
七十二景的天然之趣
康熙定名的三十六景是:烟波致爽、无暑清凉、万壑松风、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石矶观鱼、镜水云岑、水流云在等。乾隆定名的三十六景则是:松鹤斋、如意湖、水心榭、静好堂、沧浪屿、一片云、澄观斋等。
当年乾隆帝在正宫东面另建一组八进院落的建筑,题名松鹤斋,以供皇太后居住。松鹤斋内“常见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庭院中还有驯鹿悠游其间。
万壑松风殿则是当年康熙帝接见官吏、批阅奏章、读书写字之所。那年夏天,弘历(乾隆)随祖父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将山庄的侧堂“万壑松风”赐给弘历居住。弘历继位后,将这座殿宇题名为纪恩堂,纪念康熙对他的眷顾栽培之恩。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由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烟波致爽殿等组成。前朝是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后寝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区。正宫现辟为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
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其中湖区位于山庄东南,有大小湖泊八处。湖区总体布局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组成传说中的神仙世界的构图。湖区的风景大多仿照江南名胜建造,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时的悦耳声音,“月色江声”的题名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