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学生大为不同
根据这篇网文所称,某地中学生运动会纪录竟然40年来无人打破,其中,女子800米纪录是1977年创造的、女子100米纪录要追溯到1979年、男子110米栏纪录为1981年创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市级学生运动会或只相当于过去学校运动会的水平。
学生运动会的赛会纪录几成“僵尸”,真的说明青少年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明显下滑吗?以本届全国学运会上海代表团为例,不仅金牌数和奖牌数名列全国前茅,而且中学生队在游泳项目上四次打破赛会纪录,大学生队在田径项目上有两次打破纪录。体育特级教师、上海中小学体育教材主编徐阿根表示,“学生运动会纪录40年没能打破”的命题是否成立,关键要看究竟是哪些“学生”在参加学生运动会。
据悉,本届全国学运会的中学组比赛选手基本上都是来自各地的普通学校。在上海,由于近年来大力推行体教结合,作为市级专业运动队的后备人才基地,许多就设在普通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里,而非过去少体校一家独大,学生运动员平日最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追求的是学习成绩与运动成绩的双赢。“大量非‘体育专业’学生进入赛场,成绩低点或破不了过去的纪录,不能说明什么。”徐阿根说。
竞技不足存在隐情
从一个“似是而非”的论据引出青少年身体素质“退步”的沉重话题,是客观结论还是有失偏颇?
徐阿根说,多年前,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确严重下滑,甚至可以说是跌到了谷底,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青少年身体素质在慢慢上扬。但也要看到一个事实,就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并不平衡,像上海孩子的身高指标增长明显,但在力量和耐力方面则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里既有锻炼不够的原因,更有受制于评价导向的隐情存在。例如,列入体育中考自选项目的引体向上,每年都没什么人选,原因一是“太难”“太费力”,学生情愿选择实心球;二是在有些学校,单杠、双杠早已不见踪影,学生还怎么练习?
曾经也有业内人士引用数据表示,7至17岁的中国男生比日本同龄男生矮2.54厘米。但很快这个结论就被翻转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说,根据他们连续多年的跟踪抽样调查,最新公布的中国、日本7至18岁男性儿童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53.20厘米和152.30厘米,我国孩子的身高数据高于日本已成事实。但日本青少年儿童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等方面的指标数据又显著高于中国。所以,简单笼统地说中国孩子身体素质大幅下滑,并不正确。
陈旧的学生运动会纪录无人打破,很重要原因是参赛学生越来越“普通”了,这是好事。季浏说,需要担忧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变成了“安全课”,体育教师只会带着孩子们跑跑圈、踢踢腿、弯弯腰,而不太敢引入那些需要耐力、需要胆量、需要对抗的竞技项目。这又怪谁呢?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