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孙志军透露,截至2016年底,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8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图书出版第一、电视剧制播第一、电影银幕数第一,电影市场世界领先,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强烈反响。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多头并举,中国品牌、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表示,过去五年,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思想道德形成崭新共识,精神风貌展现全新气象,为实现伟大目标伟大梦想而奋斗成为全社会的最强音。
夏伟东说,自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梦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期待,鲜明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国迈向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部署。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透露,仅2016年就有10万人次文艺工作者参加了基层采风活动;2015年和2016年,全国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2013年至2016年,文艺演出观演人数年均将近10亿人次;2013年至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近23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近30亿。
“我国正在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迈进。”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透露,全国现在有图书出版单位584家,报纸出版单位1894家,期刊出版单位10084家,有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78个,还涌现了一批新型融媒体。中央三台和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台,在媒体融合平台建设上取得了积极成效,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号召力、影响力、公信力。央视网多终端全媒体覆盖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0亿。
据张宏森介绍,去年,全国出版图书近50万种;制作广播节目771万小时、电视节目352万小时;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国产电视剧334部14912集,电视动画片近12万分钟;电视纪录片产量超过1万小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习近平讲故事》等一大批主题图书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电影《建军大业》《战狼2》等树立了主流影片创作新的标杆,《战狼2》票房超过56亿元。
文化产品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
有媒体问:怎样看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的“文化体制改革突出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表示,文化兼具教育引导和娱乐消费的双重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就具有意识形态和产品的双重属性。因此,绝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孙志军强调,深化文化改革注重把构建两效统一的体制机制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和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综合施策,强力推进。
国际影响力增强促中国全球形象提升
美国记者提问: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美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不相上下,这被视为中国全球形象的提升。这是什么原因?
孙志军回答道:中国的国际整体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整体形象在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这几个方面: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中国切实履行大国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不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也对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减贫脱贫等全球性挑战作出了中国贡献;积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加强与各国媒体的合作,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服务,支持和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今后,我们也始终秉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理念,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存,更好地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特派记者 方翔 邵宁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