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儿童近视
新生儿出生时,眼轴长16—17毫米,而成人平均为24毫米。孩子在出生后1至3岁,眼球处于迅速发育阶段,在5至6岁时,孩子的眼球大小接近于成人。刚出生的新生儿视力仅为0.05,之后随着眼球的发育,视力会逐渐提高,直到6岁时,视力才能达到1.0。在学龄前阶段,孩子的视力通常不能达到1.0,他们的眼睛处于生理性远视,还有些生理性散光,所以孩子眼中的世界其实并不清晰。通常,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度数应在+1.00~+2.00DS(即+100度~+200度),散光度数在0~-1.00DC(即-100度内)。
定期进行眼科体检
年满3周岁的儿童需要进行一次眼科体检。之后根据眼睛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随访期限,一般建议一年进行一次眼科体检。另外,为准确了解儿童眼睛的屈光状态,散瞳验光必不可少。越小的儿童,睫状肌调节力越强,而且检查不如成年人配合,干扰因素多。为了避免得到假性近视等结果,儿童验光须散瞳。目前一般认为,年龄小于12岁的儿童最好采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12~16岁的青少年可以采用快速散瞳验光,16岁以上可直接小瞳孔验光。
戴眼镜不会加重近视
近视未矫正或过度矫正,都会加重视疲劳,使眼睛长期处在调节紧张的状态,从而加深近视。所以佩戴眼镜的行为并不会加重近视,但是佩戴了不合适度数的眼镜所造成的视疲劳和不良的用眼习惯才会促使近视进展。准确验光,佩戴度数合适的眼镜才是正道。佩戴眼镜后,建议半年到一年随访一次,包括验光、检查眼轴长度等,观察近视的进展程度。
其他治疗措施
时下流行的OK镜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近视的选择,它是一种硬性的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在夜间佩戴,一年后需要根据眼睛的状态更换镜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近视的进展。
儿童近视重在预防
有研究显示,4岁时的正视眼儿童至9岁时大部分会成为近视眼。也就是说,光看视力是不够的,当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度数小于+1.00DS(即+100度),那么他发展成近视的概率就很大。
那么影响近视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常认为的有以下几点:
1.不良的用眼习惯。包括写坐姿势不正确,过度近距离用眼等。
2.采光条件。室内的光线很难和自然的太阳光媲美,室内光线再亮也抵不过室外阴天的亮度。
3.饮食习惯。有研究显示甜食可能会加重近视,但是这种说法仍存在争议。
4.遗传因素。近视是一个多因素造成的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各有影响,但是遗传因素在病理性近视中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