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水都新韵
     
本版列表新闻
围绕“五大振兴” 打响“一核二廊三区”~~~
     
2019年07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绕“五大振兴” 打响“一核二廊三区”
打造与世界对话的中国乡村
张马村“泖塔(河)记忆”
李庄村"红色记忆"
林家村"古遗址记忆"
张巷村"名人记忆"
新胜村"宗教记忆"
建新村"古村落记忆"
王金村"园艺记忆"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朱家角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2017年,朱家角镇率先在张马村试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提出了创建4A景区的目标。2018年7月13日,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张马村召开,市委书记李强视察了张马村,并给予高度评价。2019年4月8日,区委书记赵恵琴来朱家角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并指出,朱家角要在全区,甚至全市树立标杆,连点连片之后成为全区,甚至全市的样板。

  此后,朱家角镇按照区委、区政府重点聚焦“四大片区”的总体部署,对沈太路片区进行再审视、再规划,制定了《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太路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总体策划方案》,提出了打造“与世界对话的中国乡村”的目标,努力打造沈太路沿线富有江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在长三角先行区内体现乡村振兴的显示度。

  围绕这一目标,朱家角镇以“一核二廊三区”(一核:以张马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二廊:沈太路沿线生态廊道、东长港河道景观廊道,三区:绿色农业示范区、乡村文化振兴区、社会治理创新区)为总体思路,坚持规划为先、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沈太路片区包括张马、李庄、张巷、新胜、林家、建新和王金7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总户数3925户,户籍人口14302人,来沪人员6285人。片区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农田总面积18874.69亩。片区内共有镇村河道52条段、89公里、176万平方米,沈太路市政道路、东长港河道贯穿该区域。

  以规划为引领

  实施“五大振兴”

  针对张马村,先后编制了《张马村庄规划》《张马地区美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4A级景区创建提升规划》;针对沈太路片区,重点编制两个规划——示范区整体建设规划、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系列实施“人才振兴”——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和保障。做到能吸引都市客群,能留住养生客群,能引入创业人群,能增收本地居民。营造原住民+新居民+创客+游客的四大社群的共融共赢局面;“产业振兴”——坚持发展农事旅游的产业定位,做强生态农业,发展农事旅游,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振兴”——以“全域旅游”理念,通过村庄清洁行动、绿化造林、水环境整治等手段,重塑“水清、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风貌;“文化振兴”——在保护历史古迹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文化景点,讲好文化故事,唤醒文化记忆,增强村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组织振兴”——探索社会创新治理的有效体制机制,加强片区整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实施片区联动机制。

  以人居环境为抓手

  打好“一核两廊三区”基础

  今年三月份起,全镇28个行政村启动了“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农村宅前屋后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开展宅前屋后环境专项整治,巩固“三美丽”、“无违居村(街镇)”创建成果,使区域范围内存在的违法建筑、乱堆乱放、偷倒垃圾、擅自占用公共区域等行为得到有效治理,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一核”:沈太路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将张马定位为片区“核心”,形成以点带面,放射带动其他六村,打造片区发展引擎。根据张马创建4A级旅游景区和打造全域旅游休闲乡村的计划,力争今年9月完成4A景区挂牌。

  “两廊”:提升沈太路沿线生态廊道风貌,打造一条农·文·旅交融,七村一体的全域旅游廊道。提升东长港河道景观廊道风貌,通过“一村一林”“一河一景”“一桥一色”“一路一廊”的景观提升,打造一条最能代表上海的“玉兰湾”。

  “三区”:加强组织振兴,2020年逐步在7个美丽乡村推广村级综合配套改革实践、发展社会组织、建立镇村两级乡贤平台、培育富有本地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等方面;加强文化振兴,针对七村的文化特性与共性,围绕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精心布局与打造,挖掘历史遗迹,建设长三角艺术文化交流集聚区等非遗文化,建设非遗文化等文化节庆活动;加强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农村三一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体系,做活乡村“美丽经济”。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注重文化传承

  打造七村七彩记忆

  加强沈太路片区七村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在保护历史古迹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文化景点,讲好文化故事,唤醒文化记忆,增强村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1.张马村“泖塔(河)记忆”。唐代泖塔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亦是佛塔,跻身世界历史文物灯塔100强。出版以“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一套5枚。历代名家赋予众多赞美诗词。古老的泖河贯通拦路江、太浦河、淀山湖,延伸至黄浦江至长江口,水资源丰富,泖河农耕文化发达,稻作、渔业、船舶、手工艺等文化源远流长,泖河流域至今保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山歌传承村。建泖塔、泖河文化展示馆和田山歌展示演绎馆。

  2.林家村“古遗址记忆”。位于徐家墩西周至汉代时期的凌家角遗址,采集的遗物有西周吴越文化的曲折纹、叶脉纹,回字纹的硬陶瓿及春秋战国的水波纹、米筛纹以及原始瓷杯、陶罐和坛的残片,历史久远、文化灿烂。村内有文物保护点“林家村古室墓”,安葬明代官员礼部尚书陆树声,兵部尚书袁可立、礼部尚书董其昌皆其得意门生,著有《平泉提跋》《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儿子陆彦章,官至南京刑部侍郎。对林家村古室墓修整,建凌家角遗址馆。

  3.张巷村“名人记忆”。爱国人士,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故居,捐建夏氏小学(遗址),出版第一部学术专著《马氏文通》(1898年)、《东方杂志》(1904年)、《说部丛书》(1906年)和1904年我国最早的一套国文教科书《国文教科书》等,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青年时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学习。村内有文物保护点杨方来墓(石人、石马、石鬼),清代一品官,边关大将军葬于童南。对杨方来墓修整,提升夏瑞芳故居和复原夏氏小学。

  4.建新村“古村落记忆”。建新村由葑澳塘、南村浜、庄家村、南宅基4个自然村组成。葑澳塘原为小村落,清咸丰、同治年间成小集市,故旧称葑澳塘市,以塘得名。1949年至1957年废除保甲制后,建立葑澳塘等4个乡,设有乡长、副乡长。葑澳塘街区呈长方形,南北向分布,有南货、百货、肉店、茶馆、点心店、理发店、生产资料等商店。村内有建于民国的文物保护点:建新村人民公社大礼堂旧址。建人民公社大礼堂乡贤馆和葑澳塘乡(村)史馆。

  5.新胜村“宗教记忆”。村内保存最完整古的天主教堂。新胜村文物古迹,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永安桥,是古镇36座古桥之一,保留了一座60年代的航标塔。三处文化点加以整修、挂牌、运用和整体打造。

  6.李庄村“红色记忆”。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庄村出兵最多、烈士最多的一个村,该村有12位青年参军入伍,其中有6位牺牲,英雄故事可歌可泣。目前,还有一位老军人健在,是典型的“红色事迹村”,建李庄村红色记忆教育馆。

  7.王金村“园艺记忆”。村内有最大、造型奇特的盆景艺术园,成片生态稻田、花卉又使其独有特性。设想村口、道口、宅前、后院栽养1—3颗花木名树和5—10盆艺术盆景。打造“园艺景观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镇新闻
   第03版:水都新韵
   第04版:社区清风
   第05版:人文旅游
   第06版:泰安桥下
   第07版:银杏长廊
   第08版:漕溪拾贝
打造与世界对话的中国乡村
朱家角水都新韵03打造与世界对话的中国乡村 2019-07-15 2 2019年07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