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自清中期创制以来,由于文人的参与,带着浓浓的书卷气,再加上铜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文人秀才还是账房先生,都期望得到一方名家书画镌刻的铜墨盒。墨盒在当时是非常时尚的送礼佳品,在今天依然有着相当的欣赏价值。
笔者自小练习书法,所以,特别钟情于收藏铜墨盒,记得购买的第一方墨盒是在福佑路地摊,花了80元,这是当时两个月的工资,之后陆续收藏了六十几个旧墨盒。2001年12月,在上海国拍以2200元购得“姚茫父文字印章墨盒”,一直置于案头并使用至今。墨盒10.8厘米见方,厚为3.8厘米,系原上海文物商店旧藏,并盖有文物鉴定的火漆印。
姚茫父(1876~1930年),名华,字重光,别署莲花龛主,贵州贵筑人,光绪进士,后留学日本,民国后曾出任北平女师、美专校长。其人多才多艺,书画皆能,现在各大拍卖行,也经常可以看见姚茫父的书画作品。姚茫父在琉璃厂与刻铜名家张樾丞结为至交并经常合作铜墨盒,如果是姚茫父出画稿,由他人刻制,就署名茫父,而如果是姚茫父自刻之作品,则落款姚华。
此铜墨盒为天地盖,盒盖里嵌有一砚石,用于舔笔,墨盒里放一团丝绵用于蓄墨,由于制作精致密封,可以长久不干涸。
盒盖右上角为朱文“宁静致远”印,边上有楷书备注,右下“率真”和“光风霁月”印,仅备注了“光风霁月”。左上角为“恭则寿”和“书城”,也用楷书备注,左下角为“自求多福”,落款为“茫父”和“姚”白文印。墨盒包浆浑厚,印章字体依然可见刀法清晰,光亮如新。
“自求多福”是一句汉语成语,指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为了配合海关对出口文物的管理,参照古代封泥的作用,使用了加盖“火漆印”作为文物出境的标志。而作为收藏者来看,加盖了“火漆印”的文物,某种意义上也是经过了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认可。
此墨盒的底部还有毛笔书写的“苏州码子”,沈胜利先生说:“之前古玩店里的商品,都写有苏州码子,相当于商业密码,一般顾客不解其意,只有店主知道它的成本和可以出售的价格。”据说现在在我国港澳地区的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而仍然可见。
墨盒虽说对于大部分人失去了实用价值,但你如果还是喜欢用毛笔字题字写跋,其实可以在案头添置一个墨盒,随时随地打开墨盒就可以书写。书法篆刻大家陈茗屋先生就是如此,在他的书桌上就有一个小墨盒,随写随用,有一次他去上海书店出版社为《苦茗闲话》毛边本签名,也是带了一个小墨盒,使用起来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