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书展如期开幕,在上海市民看来,书展渐渐成为一种默契与约定。
书展活动密集,有些读者事先圈划出感兴趣的场次,提前到现场,不仅能接收到作家或者出版社最新的书讯,也能与作者互动。与仰慕已久的作家面对面交流,与书友来一次灵魂的碰撞,聆听作家与编辑对书的思考……
记者 杨鹏侠 丁 雨 戴砚君 综合报道
1
莎译巨匠的“狂涛华年”
朱生豪被誉为“莎译巨匠”,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朱生豪在上海》一书回顾与研究了翻译大师朱生豪与大都市上海的“过从”经历,作者为朱生豪之子朱尚刚。朱生豪是嘉兴人,而上海是朱生豪工作过的“第二故乡”。
据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翻译家黄福海介绍,有记录可查的中国舞台上首次上演莎士比亚戏剧是在1902年,地点是现在的上海政法学院,一群学生在这里共同排演了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而职业剧团首次上演莎士比亚剧作是在1913年,演出地点是现在靠近福州路和人民广场的地方,以往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在纸面上呈现,而在上海,莎士比亚剧作被搬上了舞台。
很多人知道朱生豪可能是通过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在一些读者的心目中,朱生豪先生似乎成了一个专门说情话写情书的人,而在书展的活动现场,“英雄”一词被多次用来形容朱生豪先生。
2
一纸飞鸿 心曲传真
近期一部汇集众多名人大家日记书信并进行深度解读的研究之作《近代日记书信丛考》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亮相上海书展。该书由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影像文献研究大家张伟编撰,全书图文并茂,通过对几乎属于私密的且大多首次公开的近代名人日记与书信的近乎文献史学的探幽与寻踪,具独特视角、独家发现和独到见解,填补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艺术史和学术史研究的若干空白,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人文,为研究当时文人社会生态提供了重要线索,成为学术研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研究文献性、收藏导读性,同时也再现了近代海派文化的繁华。
书中讨论的范围很广泛,涉及近现代政治史、文学史、史学史、艺术史等众多方面,并通过大量的名家日记书信的分析,让人眼界大开,诸如丰子恺、傅抱石、陈寅恪、蔡元培、胡适、鲁迅、巴金、周作人、赵家璧、夏衍、楼适夷、庐隐、傅彦长、康嗣群、刘德斋等诸位大家的日记书信,多为首次面世。
3
温暖的笔触 唤起对父母的爱
《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是现当代名家写父亲、母亲的合辑,全书以感动温暖的笔触,唤起人们对父母的怀念之情。无论鲁迅、鲁彦、朱自清、老舍、邹韬奋,还是崔永元、贾平凹、阎连科、陈忠实、史铁生、刘醒龙、李广田、肖复兴等人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涌动着身为子女对父母的无尽思念,甚至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平实的语言、温馨的事例、动人的细节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爱,也传达了儿女对父母的 “反哺之情”。
书展现场,旅美作家冰凌讲述了他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我的母亲是上海人,我也是在上海出生的,这次回到故土,对母亲的思念更加浓郁。我的母亲一辈子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她一直很快乐,她是生活的大师。从小到大,我从没有听过她说一句抱怨的话,从没有见过她垂头丧气的样子。对于我而言,她不仅是养育了我,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逆境,让我终身受益。《永远快乐的母亲》是我在我母亲生日的时候写的一篇散文,如今读来依旧回忆满满、百感交集。”冰凌红着眼眶说。
4
舌尖上的《牙祭岁月》
“让食物承载记忆,一次味与情的相遇”用这句话来介绍这本书,再合适不过。
《牙祭岁月》将文人与美食相融合,是一部有味道的历史。作者王道说:“民以食为天,要吃饭,更要吃出文化韵味。”
王道从小就想写一些关于美食的文章,后来又深受陆文夫、汪曾祺等先辈的影响,着迷于“吃的文化”。“中国文人吃饭,总会有一种‘职业习惯’,喜欢探究渊源,茶余饭后顺手做一番考据,娱人娱己,不亦乐乎?”谈起编写历程,王道耗费多年时间收集大量文人的回忆录和散文,就“饮食”为话题,通过有趣的故事、文艺的说法,将历史“装”在盘中,“品尝”在舌尖,谱写出的是人间烟火,也是岁月酿就的世道人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助阵新书发布会现场,鼎力推荐:“文人爱吃,自古而然。现代文人与美食关系,历来为人所乐道。《牙祭岁月》记载了宋氏姐妹的面条记忆、张家姐妹的零食温情、梅贻琦的抗日食单、俞平伯的家传菜谱、过云楼的家宴礼仪、以及沈从文的甜食、汪曾祺的酒风等故事,以风趣的文字、丰富的细节,展现了现代文人吃的个性、吃的品味和吃的情趣,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味。”
5
一场“最无聊”的新书发布会
吉竹伸介是当下日本绘本界的“顶级流量担当”,作品长期霸占各大书店C位。2013年凭借绘本《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出道,迅速跻身TOP作家行列。“苹果”这本书完美呈现了无可比拟的“吉竹式”想象,是成名作,也是举足轻重的代表作。
一场名为“史上最无聊发布会”的新书创意首发活动在少儿区举行。活动现场,旅日华人作家、吉竹伸介系列作品中文版译者毛丹青与爱心树童书绘本主编白佳丽一起分享了吉竹伸介创作背后的故事。
“他随身带一本比手机还小的笔记本,走到哪里画到哪里,画的图比芝麻还小。”这是毛丹青对吉竹伸介最深的印象。最畅销的《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一书中,当初为了画好一个苹果,吉竹伸介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里,他对于苹果“不见”“不吃”,只为将想象力最大限度发挥至极。看似是一个普通的苹果,却“暗藏玄机”,藏了很多“机器”,就是这样复杂的画法,才能将简笔画的特点显现出来。
这本36页的绘本描绘了由一颗普通苹果所引发的联想,呈现出一个苹果的无限可能。在这本书中没有抒情说教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撒娇卖萌的卡通形象。但每一位翻开这本书的人都会立刻被这个变幻无穷的苹果所吸引,并迅速沉浸在“吉竹”有趣、幽默的想象王国之中,然后不知不觉地哈哈大笑起来。
6
给父母的一堂课
在书展少儿馆活动区,许多家长们冲着一堂“教练式父母”必修课而来。课程的主讲人和平哥是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2017年荣获“最受欢迎家庭教育导师”称号,被誉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和平鸽”。本次书展,他带着新作《教练式父母的7个习惯》与大家见面。讲座伊始,和平哥以游戏互动的方式拉近了与家长间的距离,通过两只手一个“画圆”、一个“画方形”来引出主题“三心二意做不好事,培养好的习惯很重要”。
和平哥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及现场互动的方式给在座家长介绍了其中的两个习惯的养成。家长要通过“上课听懂了”“下课记住了”“在家学习了”“在校积极了”四步骤来逐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此外,家长也要培养和孩子说话习惯的三个层次,和平哥邀请3位家长来扮演孩子的角色,以考试不理想为例,为家长示范,如何“接纳情绪”“表扬细节”“设定目标”,帮助孩子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7
开启美好的文学之旅
书展期间,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张秋生,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奖评委会秘书长翌平出席了“冰心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美绘注音版)”新书发布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在致辞中向“冰心奖”设立30周年表示祝贺,向“冰心奖”评委会为繁荣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的辛苦付出表达敬意,向现场及全国的小读者们表达问候。王焰指出,本丛书收录六十四位老中青三代冰心奖获奖作家的短篇佳作,体裁丰富,作品风格各异,这些作品不仅是作者们的生命记忆,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中儿童的中国故事。
丛书主编张秋生、翌平先后从各自的角度分享了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得、感悟。他们表示,“冰心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美绘注音版)”丛书中所挑选作品,符合幼小衔接儿童及小学一二年级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融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儿童性为一体,追求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
据了解,本丛书共计10册,首批推出5册:《明月、山音和女孩的后花园》《睡着的树叶和春天的风》《蜗牛的壳去哪儿了》《与玩偶一起去流浪》《走在时间的影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