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位于浦东新区南方一隅的宣桥镇,新的大楼正拔地而起,现代化社区连点成片,四处都能感受到勃勃生机。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不知道,这里同样是一片蕴含红色基因的热土。宣桥镇革命烈士李默一家三兄弟,在保家卫国和新中国建设中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事迹,至今为人敬仰。
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重温李默一家的故事,是对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次生动教育。
大哥牺牲的地方
以他的名字命名
日前,浦东新区宣桥镇党委委员陆健、殷明慧等领导,专程赶到江苏兴化沈 镇李默村王家舍李默烈士墓园,代表宣桥镇党委、政府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并聆听曾与李默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当地群众介绍烈士的生平事迹。
李默,又名李德山、李沧粟,1921年3月生于上海浦东南汇三灶一个西药房职工家庭。一直成绩优良的他,在抗战爆发后选择投身于民族自救的洪流。1938年在中法工学院读书期间,他就积极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抗日活动。他带头发动并秘密组织动员一批进步学生,开展反对中法工学院院长、大汉奸褚民谊投敌卖国行径的斗争,刻写、油印、散发传单,呼吁各界人士抗日,拯救民族危亡。
这些抗日活动,使他被敌特盯上了。1939年冬,中共地下党组织通知李默撤至浦东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春,李默奉命前往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第二期教导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夏,他调至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教导大队任教育干事。在一次战斗中,部队指挥员负了伤,李默毫不犹豫地接替指挥员继续指挥部队作战。在完成任务后撤退时,又遭遇5倍于己的日伪军袭击。他不顾一夜疲劳饥饿,坚持抗敌长达6小时之久。当接到转移命令时,他主动殿后,掩护部队安全转移。
1947年初夏,国民党军疯狂进攻,党赋予李默更艰巨的任务,调他到南线边区溱潼县大垛区任区委副书记。李默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敌占区活动。这一年7月30日晚,他在复兴庄遭敌人突然袭击,不幸壮烈牺牲。
李默牺牲后,当地政府将复兴庄、王家舍等附近几个村子,命名为李默乡。在区划调整,李默乡被撤消后,当地政府将他所安葬的村子“王家舍”和相邻的村子“袁陆村”合并且改名为“李默村”。解放后,江苏省省长惠浴宇为《李默烈士纪念册》题词:“人民功臣”。
把制药机分拆藏在船底
二哥造出高品质药物
“我是革命的战士,我要勇敢地战斗下去,当我一踏进这个战场,我随时准备必要时为党牺牲……假如我牺牲了,我要求你不但跟上来,还要跑到我前面……”1940年,李默写给胞弟李靖的信中,向自己的弟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大哥用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言传身教,为我端正了革命思想……”今年92岁、党龄逾60年的李靖,思绪追溯到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李靖说,自己是大哥思想和信仰上的“追随者”。
1944年5月初,年仅17岁的李靖就在大哥李默的安排下,乘火车从上海出发赶到苏北,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当时,他一心要扛枪打鬼子,但部队首长却不让他直接参加战斗。他曾在药厂做过一年练习生,部队安排他到材料科担任药剂技术人员。
一次,新四军十八旅(沙家浜部队)首长刘飞找到李靖,布置了试制药棉的任务。苏北虽是产棉区,但不能生产药棉,而部队却急需医用药棉。“尽管当时我对如何制作药棉一窍不通,但困难再大我也要克服。”李靖回忆,领命后自己想出了用烧碱皂化棉花中的脂肪,以此制造药用脱脂棉的方法,于是就地取材,用石碱和石灰水反应,得到烧碱和碳酸钙,再把棉花放到氢氧化钠溶液里热煮、漂洗、晒干。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攻关,李靖终于完成药棉试制任务。1945年2月,他调到苏中军区卫生部材料科,用土法办起药棉生产工场,大批量地生产脱脂棉花、纱布,保证了部队医疗的需要。
抗战胜利的前夕,部队的药材依然严重匮乏。李靖回忆,当时制药只好就地取材、自制药材,先将原料和淀粉制成薄薄的药饼,再用子弹壳压出一个个小药片,不但产量低,质量也难保证。旅首长提出从上海买一台打片机。李靖辗转托上海一位支持抗战的药店老板,买通一个船老大,把打片机拆散后涂上凡士林,吊在船底下,从水路通过敌人封锁线,安全运抵解放区。经过擦洗、安装,终于在1945年秋生产出阿司匹林、大黄苏打、止咳片等药物,这台机器成为苏中军区第一台打片机。
凭借自己的专业,李靖成了军中的“香饽饽”,部队不仅给予他团长级的待遇,提供蚊帐,还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发给他生活津贴。“有一次,我与哥哥见面,告诉他自己给家里寄钱。哥哥追问我哪来的钱?我回答之后,他马上严肃批评我,要求我把钱归还给部队。”对于70多年前的往事,李靖至今记忆犹新。
夜里还会踢被子的小弟,毅然踏上革命之路
“把你交给党,我怎么会不放心呢?保卫祖国,我们不会不同意。”1950年年底,抗美援朝已经开始。李默、李靖的小弟李敏,决定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干入伍,追随兄长的道路。这天夜里,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父母不是没有担心——当时李敏在上海复兴中学读初二年仅14周岁,甚至夜里睡觉还会踢被子,而参干入伍年龄是17周岁。李家已有两个儿子参军,大儿子李默已经牺牲,李敏父母完全有充分的理由阻止小儿子。但李敏的父亲李龙和母亲沈桂莲,决心全力支持李敏——他被军委防化兵学校(现为防化工程指挥学院)破格录取。
三年后,他从防化兵学员毕业后,坚决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由于大哥已牺牲,他的赴朝参战请求未被批准。当他得知拟被分配到华东军区时,觉得部队离家太近,坚决要求守边防。最终,他被分配至广州军区,赴海南岛守边防,把青春奉献给国防事业。1960年,李敏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的二十六年中,十六年坚守在祖国的海疆。
养育了这英雄三兄弟的父母,同样是一对平凡热伟大的革命伉俪。在“上海市劳模丰碑苑”陈列馆里陈设着李龙和沈桂莲的大幅照片,两人1956年双双被评为劳模——夫妻同时被选为劳模,在上海是唯一一对。
抗战胜利后,李龙工作的上海中西药房总经理周邦俊以汉奸罪被判刑。资方为收买人心,向企业老职工赠送红股,李龙分到43000股。解放后,李龙与一些同事一起将股票悉数交给了政府。1957年,有些同事想将股票要回去,李龙明确表态:永远放弃!
解放后,沈桂莲一直在里弄工作,把大家的困难看作自己的事。一年暑期,里弄中有四十多个初中毕业生没考上高中闲荡在家。“不能让孩子们荒废学业!”沈桂莲腾出自己的住房,组织他们自学。每当居民碰到困难她就出力帮忙“逢凶化吉”,居民们叫她“太平菩萨”。1962年国庆,她站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见到了毛主席。
在旧社会尝尽苦头的李龙和沈桂莲常常告诉儿子们:“尝过黄连方知蜜糖甜,受过寒冬更爱红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