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演员,在舞台上塑造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的境界,被受众冠以“活××”的称号,应该是至高的褒奖。
京剧界的盖叫天先生,就被誉为“江南活武松”;无独有偶,上海越剧界也有一位艺术家,她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被大家誉为“活兰贞”,这个艺术家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采风。
金采风应该算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艺术家,她在舞台上主演的《盘夫索夫》《碧玉簪》(先后被拍为电影)等众多剧目,已经成为越剧艺术的经典;她所塑造的严兰贞、李秀英等艺术形象,竟被誉为“活兰贞”、“神秀英”而载入越剧史册。
金采风的艺术成就,笃笃定定可以让她享受一辈子。恰恰相反的是,已经八十高龄的艺术家,转而把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一代的身上,“当年我是一个小青年的时候,是袁雪芬、伊兵等领导、老师把我推上舞台,锻炼成长起来的。现在越剧需要接班人,我有责任做好这件事。”
于是,史燕彬,一个刚刚从艺校毕业不久的小姑娘,找到了一个慈母般的老师、一个享誉剧坛的大家。
“现在合适演‘青衣’的演员不好找,而彬彬(指史燕彬)个头高挑、形象漂亮,2008年从浙江艺校毕业,当赵志刚把她介绍给我看的时候,一眼就看中了。她扮相、嗓音等各方面的条件不错,是一块演‘青衣’的好材料。”金采风不无兴奋。
“我第一次唱‘归宁’(《碧玉簪》中的一折)的时候,总感觉不规范,不到位。可是怎么不规范、不到位,自己搞不清楚。(金)老师看了我的戏以后,主动把我叫到她自己家里,给我说戏。”讲到此,史燕彬充满了感激之情,“为了帮我排好《盘夫索夫》这出大戏,老师带我从认识人物开始,分析讲解严兰贞在‘盘夫’中的‘忍’,在‘索夫’中的‘刚’;假使只是分别表现‘忍’和‘刚’还不是最难,难的是表现兰贞从‘忍’到‘刚’的合理性,过程要给观众交代清楚。她分析了人物,又要求我唱腔一定要以情带声,唱人物、唱情感,千万不要为唱而唱。”史燕彬深受教诲。
“彬彬的问题在于有嗓子、没唱好,戏曲唱腔讲究小腔处理,不同的流派,小腔处理各有精妙之处。所以我先要求彬彬舌头要‘弯’过来,不能直别别地唱;一‘直’就‘平’,一‘平’就‘淡’,‘淡’就无味。而戏曲唱腔是讲究韵味的。”金采风说得语重心长。
“为了让我更好地掌握发声技巧,老师还让我跟专业的声乐老师练发声,以便保证我能唱得持久,不容易嘶哑。去年上半年因为要演出《盘夫索夫》全剧,天天排练,一下子嗓子受不了了,发炎肿痛。老师知道了很着急,不仅带我到医院里去治疗,还亲自带我到她自己熟悉的一个专家家里去,帮我仔细检查、诊治。”史燕彬对老师深藏感激。
“这些全是小事。我清楚地记得,当年领导要我演《盘夫索夫》的时候,金艳芳老师主动让戏,把她专演的角色让给我,还认真地给我说戏。而且从此以后,金老师改唱老旦、彩旦。再说,当时我连‘包头’也不会,是范瑞娟、傅全香老师帮我包的头。老一辈已经树立了榜样。我今朝这样做,一是报恩,‘报’我的老师对我培养的‘恩’;二是责任,越剧事业需要接班人。”
金采风,了不起;史燕彬,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