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赶走”鸟
崇明岛东部滩涂湿地,是全球八条鸟类迁徙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亚路线”的中途停歇点和越冬栖息地,被湿地公约秘书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大批迁徙水鸟“中意”长江口的特有植物——海三棱藨草、绵延十多公里的芦苇带及食物丰富的光滩,年年都要在此经停“加油”或落脚避寒。一类有着拗口名字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却打破了这幅“中国水墨画”的平衡。
这种原产于北美东海岸的植物,耐盐耐碱,是固滩促淤“高手”。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简直长“疯”了。其发达根系,让鸟儿爱吃的一些底栖生物难以栖身;浓密的草叶和茎秆,让鸟儿无法立足。目前,互花米草总面积已接近2000公顷。
斩草容易除根难
以前,东滩滩涂上错落有致分布着芦苇带、海三棱藨草/藨草带、光滩和潮下带水域,如今,被密集的互花米草取而代之。
但想要斩草除根绝非易事,往往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近几年,市科委、保护区管理部门和沪上多所高校,联手为遏制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入侵与扩张态势寻找对策,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除草“组合拳”,去年在崇明东滩近岸的1000亩滩涂上开展治理试验。
湿地修复鸟知归
所谓除草“组合拳”,即“围堤—刈割—水淹—晒地—定植—调水”,从植株到根系尽量不给互花米草喘息之机:先建起半人高的梯形堤坝,将互花米草群落团团围住;然后刈割地上部分,并放水淹没地下部分一段时间;再放水,经过充分的曝晒后移植芦苇等本地植物;接着,将水引入修复区域,并调节水的盐度和水位,让环境条件更适合本地物种茁壮成长,而不让互花米草“卷土重来”。
如此往复,千亩试验区内的互花米草逐渐枯萎直至根部腐烂,再也无力返青,齐人高的芦苇则“队伍壮大”。芦苇荡深处,白鹭时飞时歇,震旦鸦雀哨子般的鸣叫声声入耳,野鸭觅食、散步的模样在望远镜里清晰可见,就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鸳鸯等也来凑热闹。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副教授马志军告诉记者,互花米草被赶走后,随着鸟类适宜栖息地的恢复,鸟类很快“慕名”而归。自2011年秋季开始,白头鹤、鸻鹬、野鸭等迁徙鸟类陆续飞来,截至12月底,东滩湿地修复试验区内已记录到30余种水鸟,单次记录的最大水鸟数量接近5000只。
“二期工程在鸟类栖息地的修复上会更精细,并再建一些小岛以便于鸟类休息。”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汤臣栋说。
本报记者 马亚宁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