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社会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市民家庭垃圾分类有喜有忧~~~
市民家庭垃圾分类有喜有忧~~~
市民家庭垃圾分类有喜有忧~~~
市民家庭垃圾分类有喜有忧~~~
市民家庭垃圾分类有喜有忧~~~
市民家庭垃圾分类有喜有忧~~~
市民家庭垃圾分类有喜有忧~~~
市民家庭垃圾分类有喜有忧~~~
     
2012年01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民家庭垃圾分类有喜有忧
小人思路煞清 大人稀里糊涂
本报记者 金旻矣 钱俊毅
■居民在家里分置垃圾金旻矣摄
  自去年起,上海已有1000多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试运行9个月来,居民分类意识有否提高?新春长假,聚会增多,在招待客人的同时是否仍记得要“干湿分离”?大年初一,记者走进两个试点小区的家庭,发现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仍需“给力”。

  喜小孙子更积极 

  中午时分,“涵碧景苑”小区居民朱瑞芳正准备烧菜。这天家里客人多,老母亲、妹妹、亲家等十几口人都来吃饭。厨房里,摆着一只干湿分离垃圾桶,左边是“厨余果皮”,右边是“其他垃圾”。朱阿姨拿出一只可降解的厨余果皮专用垃圾袋,放进左边桶里,顺手扔进了一堆摘下的菜叶。 

  不一会儿,7岁的小孙子白浩均捧着瓜子壳走进来,扔进右边桶里。面对记者的提问,小家伙眼睛也不眨地说:“红的桶是有毒有害,绿的放玻璃,蓝色是可回收的,咖啡色的是剩菜、果皮,黑的放其他垃圾。”流利的回答博得一阵赞扬。朱阿姨说:“每次我去扔垃圾,他都跟着,现在他比我还清楚,有时候我还要问他‘宝宝,这个放哪个桶’呢。” 

  朱阿姨说,刚开始时不习惯分类,为此街道居委会专门培训,志愿者也发宣传单。“后来发现分类也不那么麻烦,现在每次倒垃圾拎两个袋,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忧年轻人不会分 

  同一天傍晚,家住真北路3725弄的刘阿姨也在备菜。冷盘、热炒、汤……准备了近20个菜,桔子、糖果、瓜子摆了一桌。 

  在厨房的垃圾桶里,记者发现既有菜叶,也有礼品包装盒、糖纸、烟头等。吃完饭,刘阿姨把桌上的一次性桌布收起,剩菜和纸杯、空饮料瓶混在了一起。“小区试点垃圾分类,你家分吗?”刘阿姨笑了笑:“谁去分?我能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去,已经很好了。再说厨房那么小,哪能放两个桶?” 

  记者又随机问了几位客人。侄女王小姐说:“别说老一辈了,就算我也不太懂到底怎么分,小区没参与试点。有时在街上,看到‘可回收’、‘不可回收’两个桶里的垃圾种类差不多,就随便扔了。而且听说即使居民家里分好了,但运的时候还是混在一起的。” 

  分类意识仍需宣传 

  垃圾分类意识和居民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有关吗?记者询问了很多相关人士,大多表示“没有必然联系”。市绿化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的郭骅处长表示,有些老人、小孩积极性很高,上班族、白领等教育程度高的社会中坚力量反而做得不够;老小区的分类工作,有时比高端商品房做得更好。上海浦发环境的徐叶经理则称,从清运情况看,垃圾分类是否到位和街道、居委会宣传力度密切相关,“有些老小区的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很卖力,天天讲月月讲,分类效果就好。” 

  薛国治和高素珍就是“涵碧景苑”的“垃圾分类指导志愿者”。这对已退休的“夫妻档”,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时,都会穿上绿色志愿者服,戴上红袖章,在小区垃圾桶边提醒居民。 

  “我们发现,要对两大群体重点宣传,一是群租客,一是钟点工。”老薛说,群租客流动性大,有时刚普及了分类知识,一转眼又换了一拨人。钟点工也是如此,尽管雇主再三提醒,还是有钟点工阿姨图省事把垃圾袋丢在过道和电梯角落,或把干湿垃圾扔在同一个桶里。“有我们看着,好一点,没人看到,就野豁豁了。”志愿者说。 

  本报记者  金旻矣  钱俊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理财专版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特稿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小人思路煞清 大人稀里糊涂
长阳路水管爆裂供水车前往应急
爱心“帮帮车”怎成街头垃圾车?
巧妙询问戳穿假台胞
道路设施破损留下安全隐患
上海喜鹊数量已超600只
【消防栓长期渗水】
广告
新民晚报社会新闻A04小人思路煞清 大人稀里糊涂 2012-01-26 2 2012年01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