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一,在申城那些劳动节依然劳动的人中,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反扒便衣民警。
上海的反扒耆老徐福鑫,曾是1992年的全国劳动模范。那年,他和同事“仅凭一人两条腿,转战全市公交线”,逮住几百个小偷,令远近“三只手”闻风丧胆。昔日英模近况如何?昨天,记者来到市公安局轨道和公交总队反扒支队,采访已退休8年、年近七旬的徐福鑫和他的徒弟许维媛,听这对师徒讲述一肚子的反扒故事。
从前捉扒手全凭铁脚板
徐福鑫1969年从部队转业进上海市公安局治安处二队,专门从事反扒工作,说到从前很有感触:
———“以前反扒全靠两条腿,天不亮出门,乘末班车回家,几乎一个月换一双鞋。那时警力少,一般为两人搭档,因此常有单枪匹马遇小偷的时候,面对诱惑,就看你能不能守牢底线。”
———“当年扒手的活动范围较为集中,主要在市中心的公交线上。他们中不少人穿着讲究,还戴着名表首饰,从外表上绝对看不出是干这一行的。有人每天‘出工’前会去吃早茶,最喜欢去的是南国酒家,我们就在门外看着他们吃,等他们出门。”
———“那时时兴穿中山装,人们习惯把贵重物放在内侧袋扣上扣子。小偷两指一搓,钮扣就开了。东西被偷,失主毫不知情。因为小偷和民警都很‘职业’,时间一长,面孔熟悉了,见面还会打招呼说‘徐师傅,我今朝没偷!’要不打照面就人赃并获,是考验我们的难题。”
———“那也是小偷猖獗的年代。上世纪90年代,在四川路上一次行动就抓了35个。当时有人被偷了皮夹到商店里再去买,营业员让到门口找找,结果真找到了,都是小偷们扔的。” (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
现在的小偷可能会动刀
昔日的小偷如今大多销声匿迹,反扒战线也已换上新一代民警。许维媛是徐福鑫一手带出来的徒弟,也是如今反扒一线仅剩的两名女队员之一。
初见许维媛,眼前不禁一亮———这个身材高挑、容颜亮丽的时尚女子竟是反扒民警?你我想不到,小偷也想不到。这也成了小许的成功法宝———跟踪小偷时,往往能逼到最近,在对方行窃一瞬间手到擒来。
许维媛还曾是上海第一代女特警。1998年上海成立公交分局时被抽调过来师从徐福鑫,现在队员们还习惯叫她“媛媛”。但当年的小女孩,历经14年反扒生涯,也已成了“大阿姐”级的人物。
“现在的小偷,作案手段、活动区域和规律都跟以前有很大不同,而且危险性大大增加。”许维媛告诉记者,以前的小偷被抓到一般都认栽,自知逃不掉就会很老实。可现在小偷被捉,说不定会动刀子;还有,偷的是一个,周围有一大群同伙……因此反扒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更需信息支撑和团队配合。
一次,许维媛、陈峥还有另一名男队员在公交车上发现一壮男割窃,陈峥冲上去一把抓住,没想到这个身高超过1.8米的男子持刀便刺。“力气很大,陈峥抓住了他偷东西的手,另一队员抓住他持刀的手,一时僵持着。”这时,许维媛大喝一声掏出了手铐。“陈峥后来告诉我,明显感到对方手上力道一下少了很多,大家立刻给他上了手铐。”
很多时候,就是凭着邪不胜正的信念和勇气,他们才在这样的短兵相接中一次又一次胜出。
一代接一代奉献没有变
以前跑断腿、踏破鞋,现在可能受伤甚至面对生死考验。时代在变化,对手也在变化,不变的是一代代反扒民警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我在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对待事业的态度。”许维媛说,自己也有过情绪的低潮,但最终还是走过来了。
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自己陷入工作疲惫期的时候。那天她和几个同事在八佰伴附近看到有人偷手机,她拔腿便追,没想到身边的同事也同时追出去,一脚踩在她脚上,她重重地摔在地下。“当时正在修路,地上满是尖利的碎石,一跤下去,膝盖破了个大洞,全是血。”她顾不上看,起来继续追……那天他们一共抓了5个小偷,回到家已经凌晨时分。一进家门,她瘫在地板上大哭起来。哭完了,第二天起床继续上班。“既然已经在岗位上,只有做到最好。”她告诉自己。
师傅也说过:“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平安做到退休,就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