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凌梓儿时迷路钻研地图
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男生庄凌梓,计划选择城市规划或环境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这竟源自于他童年的迷路经历———6岁跟着父母初到上海,面对陌生的城市,他开始学会在出门前琢磨地图。他对地图的兴趣与日俱增,出门办事,他喜欢来回走两条不同的路线,观察公交线路和沿途地标。在同学朋友心中,他是最牢靠的“人工导航仪”。
渐渐地,他开始对城市规划着迷,研究城市布局对交通、环境带来的影响,闲暇时在纸上设计心中的城市。参加哥伦比亚大学面试时,他在考官面前露了一手画地图的本事。
朱梦鸥放学后摆弄显微镜
女孩朱梦鸥的父母都从事医学工作,从三四岁起,朱梦鸥放学后的很多时光,都是在父母办公室的各种仪器陪伴下度过的。未曾想到,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最终引领她走进哈佛大学生物学系的大门。父母也乐于把工作中的发现讲给女儿听,有时候坐在地铁上,小朱还会和爸爸研究起路人的外貌特点和遗传学的关系。放暑假,小朱给爸爸带的研究生做实验助手。小朱代表学校赴美参加夏令营,兴味盎然地跟着当地志愿者,扎进森林,研究生态和环境的关系。
金琪语言兴趣从小激发
初二通过英语高级口译,辅修德语拿到上海市紧缺人才A级证书,法语、西班牙语日常沟通也没有问题……几年前,本报曾经报道了女生金琪语言“超能力”学习秘笈。今年,金琪已经被巴黎政治学院录取,她选择的专业方向是政治学。
从幼儿园起,金琪的妈妈就用各种语言童谣、美文CD组成了家里的“背景音乐”,吃饭、做作业,几乎时刻都播放。金琪觉得,这或许是她对语言产生兴趣的最重要的动力。“学语言,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她感激老师,让她初中就破例代表上外附中参加高中英语辩论赛、模拟联合国大赛。她每天坚持在网上阅读《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巧的是,巴黎政治学院面试,考题正是围绕一篇《经济学人》上有关中国入世十周年的报道写一篇评论。
朱冰聪自导自演童话故事
幼儿园时,女生朱冰聪就开始跟着父母看话剧等各类演出,并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童话———妈妈发现她躲在餐桌底下,自导自演着一个童话故事,就把她记录下来向报社投稿。朱冰聪对话剧的热爱,也就此一发不可收。上外附中初中直升学生都有两个星期的“实践时间”。朱冰聪记得,她和几个好朋友在话剧社老师的鼓励下,从南模中学、复旦大学一直走访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只为研究一个鲜有人涉足的课题———“当代中学话剧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升入高中部后,话剧社自然成了她的首选。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对导演的工作更感兴趣。高一时,她和同学们一起为勃拉姆斯写一部英语音乐剧,用人物投影、现场伴奏等方法极力抓住观众眼球,一改以往对口型、配音的做法,在校园引起轰动。
“作为一名导演,我要帮每个人找到合适的角色,需要协调各部门关系,是很好的挑战。”如今,她计划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做一名跨文化的交流使者。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