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未引起关注
叶小钢获得第88届古根海姆基金会作曲大奖的作品,是他携手刘索拉创作的以“汉藏友好”为主题的交响史诗新作《喜马拉雅之光》。评委们在对这部作品的评语里,不仅高度评价了叶小钢长期从事以现代音乐表现中国题材的创作,也对作品主题和内涵表示了认同和尊重。谭盾对自己获得第11届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大赛作曲奖是这样理解的:“我在创作时受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影响。所以,获奖不仅是我的荣誉,更是中国文化的荣耀。”其实,他们与许多中国或华裔作曲家一样,早已多次问鼎国际评选和赛事。但是,除了谭盾曾因《卧虎藏龙》配乐摘得奥斯卡奖、格莱美奖而轰动一时外,即使荣获他们自己更为看重的世界级专业大奖,仍然必须耐得住寂寞。因此,有朋友问叶小钢“这项荣誉相当于音乐界的诺贝尔奖,为何不见国内重要媒体报道?”,他只能说:“没有什么好报道的。”
渗入“中国韵味”
声乐、器乐类选手参加国际比赛,大多唱的是欧美名曲、奏的是德奥经典。因此,当年廖昌永在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中获奖后,连见多识广的多明戈也要问他“是跟欧美哪个老师学的?”这也是促使廖昌永决定留在国内当园丁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作曲家,还是喝过“洋墨水”的华裔作曲家,只要曾在中华大地有过生活经历,他们的创作即使运用了先锋、前卫的音乐语言和理念,作品里蕴含的“中国韵味”依然能顽强地体现出来,因为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听众,都能明显地感受到旋律中东方民族文化元素。因此,谭盾在半年里连续获得德国巴赫奖、俄罗斯肖斯塔科维奇作曲大奖后深有感触地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在接受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并渐渐融入他们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现代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担心影响票房
遗憾的是,不但作曲家们荣获国际大奖在国内反响寂寥,散发“中国韵味”的新作品,如要上演也常常遭遇门庭冷落的尴尬。谭盾虽是名家,但举办作品音乐会也要费尽周折,他的歌剧更难以搬上国内舞台;曾为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的叶小钢,近年来新作不少,却无缘上海舞台,甚至连委约的机会也没有。正在举行的本届“上海之春”,推出的新作多达数十部、10多个专场,但大多新作品音乐会票房冷落。这一方面对作曲家们提出了不但要谱写“高精尖”,创作也要为大众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作品公演时,缺少通过普及互动,拉近与大众距离的有效机制和手段;而有的专业院团担心影响票房,长期不愿演新作,也成了新作品“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重要原因。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