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5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盛况空前”背后的故事
沈次农
  沈次农

  如果谁有机会翻寻三十年前的第一期节目单,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如今已名闻遐迩的“星广会”的开锣首演,竟是那么的“杂七杂八”——那场被称为“声乐器乐综合场”的演出,竟汇聚了上海乐团、歌剧院、民族乐团、电影乐团、音乐学院和芭蕾舞团等七家艺术团体,形式内容包罗古今中外,前后27档节目,让人难以想象当时的音乐厅后台会是怎样的拥挤和混乱不堪。

  须知27档节目,就有27次报幕,27次上下台,加上乔榛的主持,光这些“边角料”就得消耗多少时间?何况现场直播,时间总量必须控制,明眼人掐指一算便知,表演的都是小节目。为什么隆重的“星广会”首演会拿出如此琐碎杂乱的节目单呢?若要获得答案,得回到三十年前。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动乱”结束,全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音乐界也不甘落后,开始陆续推出各种演出。市民百姓踊跃加入观众队伍,社会上开始出现早期的乐迷,终日引颈企盼着剧场打出新广告。然而当时的专业音乐家虽然表面风光,其实却是囊中羞涩。他们在十年中只演样板戏,只唱革命歌,即使老艺术家在十年之前也忙于应付各种政治运动,空顶着音乐家漂亮头衔多年,手头节目其实寥寥无几,要开音乐会谈何容易?

  我还记得当时音乐家们常对国外音乐家能掌握多少“保留曲目”羡慕不已。这在现在的年轻音乐家看来,实在有些可笑。但在当时,“保留曲目”在他们心中,实在是一串遥望而不可及的酸果。于是只能一曲一曲地学,一曲一曲地啃,谁的速度快,谁就能早上台。而对音乐团体来说,它拿出的就该是一整台节目而不是一首作品。

  我还记得黄贻钧先生曾计划上海交响乐团每两周排一套新曲目,当时被乐队演奏员认为是“发疯”。事实上当时上交能演的交响曲实在少得可怜,音乐会虽然每次都冠名以“交响”两字,其实多半以管弦乐作品为主。百年老团尚且如此,何况新中国成立后建起的其他团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团体和个人都在努力,但毕竟技艺生疏,进展缓慢。而面对风生水起的改革大潮,大家又都不甘落后,于是“星广会”一呼百应,一下子招徕了27档节目。

  了解了当时的音乐界现状,我们就明白为什么“星广会”的首演会如此“杂七杂八”但却“盛况空前”。它反映的其实是当时国内音乐界的窘迫一面。回首三十年前,当我们在祝贺“星广会”大寿之时,自然会想到,今天国内音乐界的成熟与硕果累累,“星广会”有其一功:看来是面对大众,其实更是为音乐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演出机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长三角/专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1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教育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16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1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8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19版:人才/留学培训
   第B20版:人才
那一刻,周恩来忽然沉默
柳穿鱼
吴颐人和“雷聋山房”
体验死亡
“盛况空前”背后的故事
故园行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盛况空前”背后的故事 2012-05-02 2 2012年05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