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冲洗”全市首创
位于虹口区的轨交12号线19标大连路站工地,在本次测评中排名全市第三。工地整体概况良好,虽然临近马路却并不杂乱,显得很有条理。
走进工地大门,就见一个“移动冲洗平台”。原来,这是施工单位上海建工机施公司在全市首创的“土办法”。因为场地小,又被分割成好几块,传统冲洗平台固定而显得“笨重”。施工人员设计安装了一个“移动冲洗平台”,哪块区域有车辆进出,就把平台吊移到哪里。平台上几十个冲洗口喷射水柱,对工地的车辆进行“全身洗澡”,确保车辆驶出工地不带泥、不污染路面,而且冲洗水可以循环利用,更显得环保。
除了“门口不带泥”,工地围墙也建设成为“石库门风格”,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为了方便施工人员,深达20余米的地下隧道施工现场还装了移动式厕所。闻讯赶到的市机施公司党委副书记余凯凯说:“文明施工关乎民生,工地内场外场都不能忽视……”
3年投入600多万元
而走进本次测评排名第五的东方渔人码头(一期)工地,检查人员立刻发现,这一工地节日值班制度比较完备。建设方代表、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和监理单位总监,全都在现场。经事后了解,原来4月份,杨浦区质监站为巩固去年建筑市场整治成果,经常检查本区工地项目经理、总监到位情况,先后对30个工地进行了记分处罚,各工地不敢懈怠。
根据施工日记,过去3年间,该工地对安全、文明施工的投入,多达600多万元。施工企业中建八局要求各分包单位,将文明施工措施费落到实处,定期检查,最多每平方米高达20元。项目经理表示:“文明施工没啥大花头,各方重视,加大投入,措施到位,就能避免扰民。”
与周边居民多沟通
华虹国际大厦工地获本次测评第八名。这一工地的东面、南面为历史保护建筑,西面为21世纪运动城,北面为塘沽路马路。距离最近的居民区,只有4米。从工地现场来看,尽管施工场地小,但材料堆放较整齐,特别是声光尘控制良好,门墙网符合标准,让检查人员感到很“清爽”。
施工单位同济建设的项目经理说,项目部通过开展党建联建,争取周边居委党组织的支持和居民的谅解,尽最大努力减少施工扰民。平时,还努力为居民解决一些生活小问题,如安装晒衣架等。如今工程已结构封顶,要谢谢居民的支持。
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检查”,检查人员认为,上述3个工地确实符合测评标准,得高分实至名归。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民巡访团的第三方测评,符合实际情况。市安质监总站党委书记徐国华表示,工地要搞好文明施工测评,既要考虑措施的到位,又要有资金的投入,还要与工地周边大力沟通,“忽视这些方面,就容易出现‘倒数工地’。”
本报记者 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