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是上海发展历程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举办世博的重大考验、“四个率先”要求的落实推进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海高举科学发展大旗,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了过来。
成就的取得充满了喜悦,但更应记取的是成绩背后的宝贵经验,那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动力与保证。主题展千百张图片里,记者读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坚持国情与市情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从严治党。
走马观花主题展,这六个必须坚持,已经浸润在上海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个简单而平静的画面。照片上,一位女士面对镜头,双手斜拉,展示着一张单据,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
一张单据,一个微笑,背后是一个意义非凡事件的开启:上海宁可降低地方财政百亿元收入,在全国率先推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破除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瓶颈。
充满勇气的一步,也是“转型发展”的坚定一步。镜头所记录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时刻:今年2月1日上午9时19分,浦东新区税务局成功受理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上门申报,开出全市首张服务业增值税缴款书。
类似这样的镜头,在昨天开幕的《城市新印象》大型主题展上比比皆是。一个个凝固成永恒的经典瞬间,娓娓讲述着上海这五年的发展,展示的不仅是成果的丰硕,也有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融入血脉
林林总总上千张照片中,如果要说哪一幅最“养眼”,恐怕要数虹桥绿地的俯拍画面。镜头里的满眼绿色,犹如一张巨大而充满生机活力的“绿毯”,摊铺在蓝天白云之下,“都市园林”与高速流动的高架路,与远处林立的高楼大厦,奇异而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这满溢的绿色,其实是这些年上海发展的生动写照。
五年来,上海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2%。这一点,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都会亲身感受到,眼睛里的绿色多了起来,身边的绿色多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人们头脑里的“绿色”也多了起来。特别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低碳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崇尚的生活与发展方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绿色,只是这个城市的一种颜色。这五年上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很多方面都在悄然发生着变革。上海不仅“绿”了,也“轻”了,“慢”了。2011年,上海的GDP增速降到了8.2%,主动降速的背后,是对投资拉动、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性劳动密集产业等依赖的减少。要知道,这8.2%的增速,是上海用几乎零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推动的。
四个减少,对应着“四个中心”建设的加快,对应着服务业发展的加快,对应着高新技术产业化布局的加快。从世博会举办圆满成功,到迪士尼、大飞机等项目顺利推进,到服务业真正挑起大梁,新谋划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到大虹桥项目全面启动,临港产业区取得重大发展。上海的未来已经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上海轻盈“转身”的背后,“可持续”成为必须记取的“关键词”。绝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绝不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绝不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快速发展,而是始终坚持以资源环境可持续为原则,扎扎实实地推进经济发展转型。这一点,已经成为上海科学发展的经验与共识。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
离开多年的穷街陋巷,搬进新居,心里当然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憧憬。这幅照片上,头发花白的老伯,手里拿着取下的旧居门牌号,一边轻轻地擦拭干净,留作永远的纪念,一边笑着和邻居聊天、道别,满脸笑容流淌着幸福(见上图)。
这张照片,是虹口区虹镇老街居民告别故里的一幕。真情流露,格外动人。
和这位老伯一样,旧区与旧住房改造是千万市民天天想、日日盼的民生大事。这些年,上海以“拆”、“改”、“修”组合出击,全力以赴推进着这项“宜居”工程。中心城区共改造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43万平方米,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9800万平方米,全市住房成套率达到96%,惠及千家万户。
无论是创新驱动,还是转型发展,其实背后都是一个“人”字,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五年来,上海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视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又着眼于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住房,只是民生改善的一个方面。五年来,上海的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连年提高,始终高于“CPI”的增幅。即使去年上海经济增速“降了一档”,但在转型发展“快了一拍”的同时,民生保障又“进了一步”:去年,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3.8%,超过GDP增速,城市和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65万元和1.56万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市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草根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扬。
转型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让这座城市的人们生活更美好,笑容更加灿烂,发展更加全面。在这个终极目标下,转型对于上海,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增长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群众路线须臾不能忘
2007年,时任普陀区民政局局长的曹道云,在上海市民政系统五年一届的“孺子牛金奖”评选中获得唯一金奖,他带领的团队被评为“上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他还先后被授予民政部最高奖孺子牛奖、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主题展中,有一张曹道云的照片让人感觉格外温暖——镜头里,曹道云探着身子,双手拢在嘴边,凑到一位95岁孤老的耳朵旁,亲热地和老人说着悄悄话。画面无声,但老人脸上无法掩饰的笑容,能够读出百姓对一位公仆的信任与热络。
曹道云是上海党员干部的一个缩影。五年来,上海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创造出许多了解群众诉求、改进党群关系的长效机制。
2008年在全国推广的“一线工作法”就是以杨浦区为代表的群众工作先进经验——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干部在一线考评,在为民谋福利和化解矛盾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去年,一种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依托,整合社区各方力量形成的“组团式服务”,也在上海城乡悄然兴起。在上海市委的统一部署下,上海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普遍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划出“责任区”、组成“服务团”、亮明“承诺牌”,解决单靠社区党群力量“单打独斗”无法解决的问题,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上海发展的最宝贵的经验,无论在哪一个时期,都闪耀着熠熠光辉。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