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背景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北部边境的以军阵地和居民点发动了猛烈袭击。一枚火箭弹直接命中了什图拉的一间房屋。7名以色列士兵在袭击中被打死。此外,黎巴嫩真主党还绑架了2名以军士兵。为抢回被俘士兵,以军出动地面部队,在战机掩护下穿过边界进入黎巴嫩展开搜索。
与20多年前一打即溃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同,真主党是一支拥有先进武器和严明纪律的武装。他们不仅有AK-47冲锋枪和RPG-7火箭筒,还有导弹、地雷,甚至无人侦察机。他们还有着坚定的信念,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块阵地。
以军参谋部则试图利用这一点,凭借空中优势分割真主党武装,然后用地面装甲力量聚歼其有生力量,肃清黎巴嫩南部的“抵抗之源”。
作战经过
距黎以边境约4公里的宾特朱拜勒是以军重点攻击目标之一,这个坐落在海拔981米山上的小镇可以俯瞰以色列北部城镇,拥有3万人口,是黎南部边境最大的什叶派聚居点,在1982-1990年抗击以色列占领的斗争中,宾特朱拜勒以真主党的“抵抗之都”著称。
“抵抗之都”攻防战
从7月20日开始,以军集中火力轰击迈龙角、宾特朱拜勒、亚龙、艾泰龙一线约25平方公里的孤立地带,以军第47炮兵营军官本·亚瑟说:“所有突出地面的设施都被‘赏赐’了几发炮弹。”以军第1哥兰尼步兵旅、第20装甲旅和第31伞兵旅从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依靠装甲车辆充当进攻矛头,到24日对宾特朱拜勒形成合围。
以军北方军区司令乌迪·亚当一度命令在宾特朱拜勒北方放开通道,打算诱使城内真主党武装离开,而后把他们赶到东部相对较小、防御能力较差的村镇。但以色列国防部长佩雷茨否决了他的计划,坚持在“抵抗之都”打一场硬仗。
就在以军犹豫的两天里,真主党侦察组也发现了这条通道,但真主党不仅没有撤离,反而将城外的部队秘密调入城内,编组更大规模的战斗单位,摆开阵式等以军上门。
7月26日凌晨5时,哥兰尼旅第51营首先向宾特朱拜勒以南2公里处的迈龙角发起进攻。但刚从外围山坡接近真主党阵地,便遭到预设火力打击。21岁的以军士兵马坦说:“我们看不见他们,他们躲在地洞里,他们构筑的火网不存在死角,那些看见真主党武装的同伴几乎都死了。”战斗持续一个上午,真主党武装随后撤退了。
上午6时,哥兰尼旅出动步兵,在第20装甲旅的梅卡瓦MK.3坦克的掩护下,从东北方向攻入宾特朱拜勒,向其中心地带推进。梅卡瓦坦克用120毫米口径主炮向可疑目标发射M121型钢针霰弹,形成一团团席卷500米范围的“死亡风暴”。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道路狭窄,坦克纵队多次发生堵塞。11时许,一个以军坦克营居然在清真寺附近与从西北方向突进的以军伞兵发生激战,原因是装甲旅的预备役士兵太紧张,误把对方当成敌人。
真主党武装则以3-4人组成坦克猎杀小组(1-2人携带火箭筒或反坦克导弹,1名机枪手和1名狙击手),以坦克的发动机轰鸣声为指引,利用建筑设立反坦克“口袋阵”。9时12分,编号106号的以军坦克压上了1枚装有20公斤炸药的地雷,坦克底部被击穿,4名乘员全部阵亡。当以军第53营突击队赶来支援时,却遭到躲在附近几所房屋内的真主党武装伏击,结果又有8名以军丧生,另有22人受伤……
由于26日未能解决宾特朱拜勒镇的战斗,疲惫的以军不得不派出新部队轮换攻击,但直到7月31日放弃这座城市,以军也没能完全肃清“抵抗之都”内的真主党武装。
以军转换攻击方向
在宾特朱拜勒受阻后,以军调整部署,从8月1日开始重新在四条战线上向黎巴嫩内地挺进,杰津、侯拉、埃塔-沙卜村和卢布-塔拉廷山成为新的争夺焦点。由于真主党的注意力完全被宾特朱拜勒吸引,以军进展明显加快。
至8月2日午夜时分,以军第19装甲旅推进到距黎以边境6公里的阿尔哈拉村。当坦克进入村子时,突遭路边遥控炸弹袭击,约4辆坦克的履带被炸断。以军派出扫雷坦克和觅雷犬排弹,但进度不快。
真正的抵抗出现在埃塔-沙卜村。以军伞兵首先占领了道路两侧的山头,并用坦克炮、大口径自行火炮和重迫击炮轰击一切可疑目标,然后派出坦克分队进村,试图引诱真主党武装现身。但真主党武装并未上钩,而是与以军装甲部队展开巷战,在足够自我保护的距离上用反坦克导弹或火箭筒实施伏击,以军又有2辆梅卡瓦坦克被摧毁,一枚导弹击中以军控制的建筑物,炸死9名以军士兵。直到8月4日,以军才完全占领埃塔-沙卜村。
迈尔季欧云巷战
8月6日,以色列北部纳哈里亚有12名以军预备役士兵和3名平民在真主党火箭袭击中丧生。以军总参谋长命令以军展开更大规模的行动作为报复,目标对准贝鲁特的南部咽喉———迈尔季欧云。
迈尔季欧云坐落在群山之中,可以俯视利塔尼河谷。以色列总参谋部的打算是:一旦攻陷迈尔季欧云,真主党将只能撤过利塔尼河,退到贝卡谷地或北部城市,这会使真主党与叙利亚、伊朗的联系更加困难,并丧失在黎巴嫩南部的地盘。
不过,真主党并不会轻易放弃迈尔季欧云。经过长达6年的经营,真主党在当地储存了大量军火,真主党的财富也大多储存在这里。此外,迈尔季欧云还是黎政府军与真主党武装的“管辖分界区”,城外的贾尼恩高地有政府军布防。真主党认为,以军会忌讳与黎政府军发生冲突,但真主党这回却失算了。
8月10日凌晨2时起,以军在照明弹的光亮下,对城内发起进攻。
在进攻过程中,以军士兵总是听到爆炸声从路边沙堆里或路面坑洞里传出,这些声音来自于埋在地下的整桶炸药或阴暗角落里的“捆绑炸弹”,甚至是身上绑着炸弹的狗。
以军则以“溪流战术”应对:步兵分队在迷宫般的街巷穿行,一旦有真主党火力点出现,便留下少数人牵制,其余人开辟其他通道。许多士兵身上带有穿墙榴弹,可向阻碍行动的墙体开火,从石墙破洞进出,避开预设火力网。此外,以军狙击手也起了很大作用。苦战6小时,以军攻克城内飞行员学校和供水站。
尽管巷战地形非常危险,以军装甲部队仍然开进了迈尔季欧云。然而,10日上午9时许,第20装甲旅一个坦克营被堵在一条巷道里,遭到多个方向打击,直到2小时后,该坦克营残部才在以军战机和地面炮火支援下缓缓回撤,留在他们身后的是11辆被摧毁或遗弃的坦克和步兵战车。巷战直到8月13日渐趋平息。一天后,联合国第1701号停火决议生效。
作战评价
据以色列官方统计,真主党武装在34天的战斗中打中97辆以军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36辆造成伤亡。真主党武装在战斗中表现出旺盛的攻击热情与良好的战斗素养,尽管真主党的坦克猎手伤亡率高达80%,但他们依然前赴后继。虽然以军在战术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并未能实现“彻底摧毁真主党武装基地”的目标。
截至8月14日黎以双方宣布全面停火时,以军地面部队推进到距利塔尼河仅5公里的舒夫山脉,不过以军越向北深入,真主党武装的抵抗就越激烈,战事陷入胶着。以军放弃“猛插猛打,快速突破”,转而采用步步推进的战术,是希望将每个占领区都彻底清洗,将真主党武装苦心经营的基地予以摧毁,使其无法快速恢复。然而,直到停火之时,以军也只是打通了从帕拉姆到利塔尼河的狭窄走廊,四周的村庄和城镇依然是真主党的地盘,以军完全控制的区域微乎其微。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