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这在当时还是全省很少见到的“新生事物”
全省各级党委在马文瑞和省委“关于调整农业结构比例关系”的指示下,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查研究,逐步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但是光有思路和信心不行,各地还得有自己的规划和措施。
在这方面,省委第一书记又是事必躬亲。1979年7月23日至30日,马文瑞带着如何实施农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帮助基层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的想法,先后到阎良、富平、蒲城、韩城、合阳、大荔、渭南等渭北旱原7个县进行调查研究。当了解到渭北旱原缺水缺肥一直困扰当地粮食生产,而油菜、大麻、烤烟、糖料、果树等经济作物却因为土质和气候适中的原因生长良好产量较高时,马文瑞建议说:“你们这里就不要完全受关中经济发展思路的束缚,可以根据你们地区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好农业结构的规划调整,这就是因地制宜嘛。”
当了解到富平县发展奶山羊和乳制品加工业,农户分散喂养,工厂集中加工、销售,形成农工商三结合的模式时,马文瑞极为赞赏,并要当地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在一家乳制品加工厂考察时,他高兴地说:“要注意总结经验,适当发展养殖业,开办投资少、见效快、盈利大的工厂和加工制作本地原料的各种工厂,实行种、养、加工一条龙。问题是要把市场情况摸准、掌握好,不要造成滞销。”
他每到一地便同当地负责人、基层干部和部分劳模广泛交换意见,掌握了大量的关于如何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与省里有关方面的同志商量,如何为基层发展生产提供各种服务,提出要“转变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的问题。
这天,眼看到了吃中午饭时,县里的同志建议马书记赶回县招待所吃饭,马文瑞仍然兴致勃勃地与一位企业厂长谈得起劲儿。快12点了,他还在车间询问各种情况。秘书提醒几遍,他看了看表,笑着说:“吃饭的问题,不要你们操心,我早有安排。”大家听了都莫名其妙。等到快一点钟了,马文瑞说:“好了,我们可以去吃饭了。”原来他在来时的路上,已经发现村口上有一户农民办了一家小食堂,卖农家饭菜。这在当时还是全省很少见到的“新生事物”。他在车上听村长介绍了情况,知道是一家关中臊子面馆,就决定中午在这里吃饭,顺便了解一点情况。
开饭馆的是一位很能干的农村妇女,她在自家的厅房里摆了四张桌子,又在门前搭了一个凉棚,再摆上两张桌子,就办起了农家食堂。村里乳制品加工厂的工人就都在她的面馆用餐。不料才办了不到一个月,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她又加上锅盔和石子馍,外带炒菜。村里农活忙的村民也有到她食堂搭伙的。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请娘家妹子来帮忙,形成了老公公开票,她姐妹俩一个做饭,一个端饭的分工。马文瑞一边吃着可口的臊子面,一边啃着夹了油辣子的锅盔,还顺便了解着情况。他肯定了这种做法,表扬这位妇女开了全省农村餐饮业发展的先河。如此灵活多样的调查研究方法,使在座的同志都深受启发。
马文瑞每次赴基层调查研究,一般情况下都是事先不通知地委,不要迎送,不吃特殊饭菜,而是认真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这次更是这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经过半年多的深入调研和筹备,1979年8月31日至9月13日,中共陕西省委农业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省委、省革委会、省级有关各部门和各地市县委书记共260多人参加。
这次会议,根据马文瑞关于调整农业结构和稳定发展农业的思想,经过研究讨论,制定并通过了几个重要文件,如《关于落实三年农业调整任务夺取1980年农业全面丰收的意见》《关于加强山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积极地大踏步地发展社队企业的指示》等文件。9月12日,马文瑞在会上作了题为《坚决执行党中央路线,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讲话,号召各级党委为经济建设努力献计献策,为发展农村经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