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rid这个美丽绝伦的湖畔城市,坐落于马其顿南部。马其顿独立于1991年,是前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七个小国之一,全国人口大约250万。
这天,在古色古香的旧城溜达时,目光忽然被一袭华美的衣服攫住了。在马其顿,一般人月薪只有200欧元,但是,这袭华服,标价居然高达2000欧元!
店主是个名字唤作麦克的年轻小伙子,惊人的高,站在他身旁,我无端端变成了一个小侏儒。
麦克非常和气,也非常健谈,指着那袭华服,他滔滔不绝地说道:“这是马其顿传统结婚礼服,过去,在农耕社会里,女孩从十二岁开始,便在母亲的教导和督促下,一针一线地缝织自己的嫁衣。她们利用农闲时分,足足织上长长的五六年,才能完工。农村盛行早婚,女孩十七岁出嫁时,穿的便是自己缝织的嫁衣。”
耗费数年心血缝织而成的斑斓华服,一生就只穿一次,多浪费啊!
“不止一次哪!”麦克微笑地说道:“婚礼上穿,入殓时也穿。”
入殓?大部分女性在结婚之后,身体都会向横发展,有些人“一发便不可收拾”,试问,剪裁合宜的窈窕嫁衣,又如何能够在大限之日充作臃肿的寿衣呢?
看到我疑惑的眼神,麦克飞快说道:“确实,大部分人都穿不上了,所以,只能用来陪葬。”
哎哟,居然把如此华服放进棺木里焚化!我深感惋惜,忍不住又问道:“马其顿现在还沿袭这样的习俗吗?”
“社会急遽变化,生活步伐日益紧凑,谁还能如此奢侈地花上几年时间去缝织一袭嫁衣呢?”麦克慨叹地说道:“社会越进步,生活的面貌便越粗糙,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啊!”
既然婚礼已不穿了,那么,摆在店里的这袭服装,难道只供展示之用吗?
“当然不是,主要的目的是卖给收藏家。”麦克意兴勃勃地说道:“目前,懂得缝织这类传统服装的人已少若凤毛麟角了,但是,它又是我们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收藏它,就等于收藏我们的古老文化。”
饶具讽刺的是,收藏家清一色全都是外国人,其中又以德国人居多。嘿嘿,“身在宝山不识宝”这种现象,原来是世界性的啊!
摆在眼前这袭华服,是麦克的老祖母花了足足两年的时间全情投入缝织而成的。他小心翼翼地拉起了一只袖子,自豪地说道:“瞧,单单这只袖子,便织了两个多月哪!每一抹色彩、每一道图案,都是对传统热烈的礼赞啊!”
麦克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坚守传统的人,她们所缝织的,其实不是传统服装,而是传统文化。麦克是家中独子,身为男性,不学织工,然而,母亲老早已对他表示,他未来的妻子,必得精于织工,因为她入门后必须承接衣钵。母亲斩钉截铁地表示:传统文化,是不能轻易流失的。
麦克摊摊手,无奈而又幽默地说道:“母亲的要求,使我在婚姻这一码事上成了滞销货哪!直到今天,我还是个单身汉呢!试问:又有哪个女子,愿意把大好的青春岁月埋葬在散发着死亡气息的传统里呢?”
我在麦克的眼神里,深刻地读出了他心中的遗憾。
然而,不是娶妻无望的遗憾。而是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