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那个寒假,他回故乡杭州过年。以往一直与他相伴左右的表哥,这次却难见踪影,偶尔相遇,也心不在焉地只顾哼他的“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那首歌很好听,他想学,表哥却不愿教他,只给他一张蜡印的俄语歌谱。
回到上海,有一天他听到班上女同学口中也飘出了这个旋律,这才注意到,几乎每天中午,她们都聚在教室一角,捧着本《外国民歌200首》在轻声哼唱。其中有个大眼睛扎短辫的女生,总是发起人,书也是她的。好像是,每年夏天,她总是班上第一个穿裙子的女生,而且总是那种橘红色的裙子。
那年头,男女同学之间是很避讳和隔膜的。他与她因为是前后排,互问题目才有过交谈。一天见她来发作业本,他就把俄语歌谱拿出来,问她这首是什么歌,有没有中文歌词。她拿起来轻哼了一句曲调,说“我明天给你”,就走开了。第二天一早,她欣喜地过来和别的同学打招呼,顺手丢给他一张叠了好几折的练习本纸,那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简谱和中文歌词。里面还夹了一张狭长的纸条,字写得很小:“以后你有什么事,就问我好了。”他大大咧咧地收起歌谱,小纸条则揉团丢掉了。“知道了呀。”他心里想。
他是班级宣传委员,有时为了给黑板报补白,会把自己写的励志短诗抄在上面。一次数学测验,他拿橡皮时发现铅笔盒下压着一张折叠的纸,他怕监考老师误解,下了课才打开看。那是以他的短诗谱的一首歌曲,笔迹一看就知道是女生的,他来不及辨认一下是谁,就被同学呼叫到走廊上去对答案了。他将歌纸往课桌肚里一塞,直到晚上睡觉才想起来,而且依稀记得下课后只有她一直坐在座位上没动,还接连回头朝他这边张望。第二天他再去找那张纸,始终没找着,周围的同学也都说没看见。而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接着发生了:数学成绩一直很好的她,这次测验居然是全班唯一的不及格,被老师严厉警示了。她扑伏在课桌上当场哭了起来。
仲夏,青年宫举办全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优秀作品展览,同学们一起去看。他正迷恋写作,那些文采飞扬的范文,让他感奋不已。星期天他又独自去了青年宫,看得十分陶醉。正当他要转到展版背面去接着看时,一个匆匆前冲的女孩子和他迎面撞了个满怀,定神一看,竟然是她。还是她先开口:“咦,你怎么知道我要来看……”话没说完,脸颊即刻涨得通红,而且马上转身往门外逃似的快步走了。他愣在那里,只见她橘红色的裙角在门口的阳光下一闪,火样的明艳。当时,他不明白为什么,接下来什么也看不进去了。
后来就遇到了“文革”,他因出身不好而被甩出生活的常轨,又接连遭遇抄家、父病、做逍遥派而远离了学校与同学。最后,他因家庭特别困难分配在上海工矿。听说她为保弟弟留城而去了安徽插队。多年以后,他在同学中打听她的消息,几乎全无答案。只有一个女同学,模糊地告诉他:她嫁给了当地的农民,生了两个孩子,彻底在那里落户了……
45年过去,偶尔在街角瞥见橘红色的裙角,他心底隐秘的一角依然会被倏然掀动,明艳得一如当初。只是这个美丽的秘密,他从未对人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