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资料中,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献《使琉球录》引人注目。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润华介绍,自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并册封察度琉球王始,其后500余年,中国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国派遣册封使,留下大量《使琉球录》,记录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此次展示的《使琉球录》(1534年),为明嘉靖年间册封使陈侃出使琉球归来后所著。书中记载:“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琉球人认为过了钓鱼岛列岛,到了古米山(又称姑米山,即现在冲绳久米岛)后才算回到国家,钓鱼岛则毫无疑问在中国版图之内。”黄润华表示。
中国在历史上对钓鱼岛进行了长期管辖的铁证也得以淋漓展示。明朝驻防东南沿海最高将领胡宗宪与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1562年),将钓鱼岛等编入“沿海山沙图”,作为中国领土列入中国防区。此为中国对钓鱼岛实行有效管辖的最早记载之一。此外,还有郑舜功《日本一鉴》(1555年),民国34年(1945年)3月由内政部地图发行许可、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出版的《中韩日形势图》明确标出钓鱼岛、赤尾屿、黄尾屿的地理位置,表明这些岛屿为中国领土。国家图书馆还展出了向达校注的《两种海道针经》,日本著名学者井上清著《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和归属问题》,以及人民日报刊登的我国外交部有关钓鱼岛声明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