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干群关系,说容易也容易,陆生兵调到余姚村工作6年,获得村民交口称赞。然而,在陆生兵来余姚村前,镇上有一个词叫“余姚乱子”,说的就是余姚村干部内部不团结、村民和村干部关系紧张,三天两头吵闹、上访。陆生兵为何能改变局面,赢得民心?靠的就是一句话:“在基层当干部,就要为老百姓做实事!”
群众“种瓜得瓜”
余姚村虽然是浦东面积最大的村庄,原先却少有人知。相反,“野猫洞”的外号反而大名鼎鼎——意思是村子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全村没有一条沥青路,钢渣路路面坑洼,农民想把瓜果运到镇里销售,半路上就颠破半车瓜。除了野猫聚集,谁也不愿来这里,男青年讨老婆都成问题。
陆生兵来到余姚村,首先抓的就是利用盐碱地特点,让农民“种瓜得瓜”,为村庄稳定打好经济基础。
过去,基础设施不好,村民与外界交流少,缺乏经济头脑,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即使种植少量瓜果,销路也不畅通,经济效益不高。陆生兵在改变村庄面貌,让集装箱卡车开进地头收货的同时,组织成立由村党总支主导的村级福禧蔬果合作社,把技术员请到农户家传帮带。他还找到南京的批发市场,几经洽谈,用高品质的西甜瓜征服南京客商的心,使其成为免检产品。
几年来,全村80%西甜瓜销往南京,供不应求,销售额不断上升。今夏,余姚村引进冰雪脆梨等西甜瓜新品种,亩产值高达1.8万元,让周围地区的农户十分羡慕。
今年,陆生兵还引导村里试种10亩蝴蝶兰,10多亩猕猴桃和杨梅等新品种,预计12月下旬,第一批蝴蝶兰即将出口韩国,为村民们赚进第一笔外汇。
干部“以心换心”
在书院镇,只有余姚村敢请村民无记名给村两委打分。去年底,陆生兵设计了一张村民民主评议表,发到家家户户,请大家给村两委工作提意见。结果,全村1800户群众,满意率高达96%。
96%得来并非偶然,这是陆生兵“以心换心”的结果。
2008年1月,村民大面积改种西甜瓜不久,就遭遇南方雪灾。凌晨2时,陆生兵走出值班室,开上私家车,在瓜田里巡视。大雪纷飞中,他果然发现险情,积雪正压得瓜棚摇摇欲坠。他赶紧叫上其他值班干部,挨家挨户叫醒村民,一起在田里铲雪、加固瓜棚,避免村民的投资血本无归。今年8月,“海葵”来袭,陆生兵同样度过了一个不眠夜,每隔三四小时就要出门巡视一圈。他发现有的水渠排水口被垃圾堵塞,赶紧找人、调挖掘机,清理了一个晚上,挽救了渠边瓜田的灭顶之灾。
陆生兵还很注意与干部、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一年召开三次党总支大会,村务、党务公开,村里的事,集体说了算。平时,不论村里谁家办丧事,他都要去送上慰问金;经常到老党员家里坐一坐,听听对方的想法;今年,村里有五个孩子考上“一本”,他“拍板”:村里给每个孩子发1000元奖学金,还在村里张榜公布五人的名字、照片,以鼓励其他孩子好好读书。正是因为陆生兵处处把老百姓揣在心里,所以,村民们看到他都很“买账”:“老陆的话,我们乐意听。”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