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走得太早,他只有六十七岁。
他入院前三个月,我们曾一起去浙江文成县,参加赵超构先生百年诞辰活动。那时他虽然一如往日般清瘦,但看上去精神矍铄,白发下一双眼睛含有坚毅之光。走在赵超老家乡的山水之间,我们一起追寻故人求知、求真之路,缅怀一代报人的高尚情怀。那时候,谁会想到半年后,他会追随赵超老而去。
老金大学毕业就从事报业,一直干到退休。从一个夜班编辑成长为大报老总,他手上经过的版面大概真可以说堆积如山。庆幸的是,他见证了中国数千年来一段历史的巨变,他以一个报人的智慧和勇气参与了历史的进程。这些,宋超先生的长文《人有铁肩》有详尽和精彩的描写。周瑞金、贾树枚、赵凯等与他长期共事的老领导、老报人也有生动的记述。它对我们了解这一代报人冲破樊篱,追求民族复兴之路的执著精神,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亦是一段十分珍贵的新闻史史料。老金自己的国内外采访作品、新闻业务探索和许多充满改革激情的评论文章,今天读来仍觉未过时。如《大胆任用“开拓型”人才》《善的循环》《上海也应出年轻的“经济强人”》《呼吁病床》,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报人的济世情怀。虽然今天社会已进入了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但老金他们这一代报人心无旁骛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常常会让我们后辈自叹弗如。
我至今记得刚到晚报主持工作时,去老金家拜访,他对我的叮嘱:他说新民晚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赵超老等一批老报人开创的晚报传统要好好继承发扬;同时,他说报纸现在面临的环境与过去不一样了,所以你们也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一些老框框,不要受我们的束缚;他还说晚报的人都很好,发挥好大家的积极性晚报就有希望。短短一席话,体现了老金的大气、善良和对晚报的深厚感情。这几年晚报的成长是与金总的关心、指点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报人,老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率性依旧。感觉他常常处于欢悦与沉郁之间。每每在集团食堂,或会议上相遇,他总会对晚报同仁鼓励一番,或对这一段时间的新闻事件发表一通感慨,比如风气的不正,比如一些部门的文过饰非等等,他本是一个淡泊之人,但往往说到这些事时,有时会慷慨激昂,话语掷地有声。恰如韩愈所言:“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碍于在岗位上,我对有些人和事不能随意表态,倒是显得势利了,但心里是敬佩老金的。他是一位忠厚长者,为胸中正气所激,发出金石之鸣。
老金的家很简朴,家人也都很正派,看得出他心无旁骛,是一个以国家、天下为己任的报人。
(本文为《金福安纪念文集》序,作者为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社长,曾任新民晚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