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印度名字叫Herman,翻译过来应该是海曼,可是他却给自己起了个宝玉的中文名字,问他可是与《红楼梦》有关,他说没关系,只是喜欢而已。宝玉是锡克教。据宝玉说,在印度,锡克教所占人数并不多,但是,却有极大影响力。锡克教人善良、不怕苦、也很智慧。
宝玉现在印度著名的旅行社担任首席中文导游。说起宝玉的中文,还真是好,不仅熟知汉语中的新概念,而且还可以讲出很多地方俗语。宝玉的中文是在印度最好的大学新德里大学里学的,他从十八岁就开始学习中文,没有想到的是,等他到了现在这个三十多一点的年纪,中文已经成为印度最需要的语言。现在中文已经成为印度中小学的一种必修语言,因为按照发展,印度需要大量熟悉中文的青年才俊。
宝玉说,他学习中文要感谢父母,要不是他们坚持,他可能到现在还是像很多印度人那样不会说一句中国话。而中文现在几乎就成了他开创自己全新生活的最大法宝。
宝玉的工作和生活是,总是不断地有中国的旅行团来,他就按照公司的安排带着这些中国客人前往各个旅游点。自然,所有旅游点的概念他都是非常精通的,包括与临时雇来的司机、与各个旅游点周边的小贩、与各大博物馆之间的接待者都是很熟悉的。据我的观察,这些人其实也是仰仗着宝玉,宝玉可以随时安排让他们赚钱的机会,因此,私下里,宝玉其实是一个在印度来说,赚钱比较多的人。宝玉的太太刚生了孩子,在家带孩子,宝玉还要抚养家里的几位老人,包括爷爷和母亲。他的家在距离新德里二百公里以外的乡村,只要没有事,他就立即返家。
与很多印度人一样,宝玉也留着厚重的胡须,为了能保持胡须的整齐,他每天早上起来之后,要用一条白色的布条把胡子给扎起来,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伤病一般,很好笑。但是,宝玉却觉得保持一个锡克教族青年的风姿是重要的,不可马虎。
说到理想,宝玉说,他最希望做的就是把印度的好东西卖到中国去。他找到国内一位朋友,在淘宝上开了网店。宝玉觉得,现在的中国发展太快了,可是印度也还是有很多中国没有却也需要的好东西,如果多加交流,那对两国人民来说,自然是好事。
一位欧洲导游,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