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符号成为“风景”
波涛沓沓的水边,这些橘红色的大塔吊已经是许多工业城市曾经自豪的符号了。它们摆着头、甩着线,吊来放下的可都是当年的幸福生活和甜甜的希望;如今,它们大多是静静地在原地发呆,塔还在,不转了;线也还在,不甩了,因为城市转型了。
还有那曾经的工业气瓶、呼呼的风机转页、黑黑的定海锚头,甚或是曾经的铁片、螺母、螺丝、铁线,在我们的眼里,它们或者变成了汩汩流淌的泉水,斑驳的圆筒上面开个口,阳光下,长长的舌头上飘下来的水,诗意着的是生活;螺钉螺母就这样捏到一起,就变成了金刚或者未来战士,立在大楼前为我们站岗放哨;即如黑漆的锚、橘红的叶,也成了街头园中悄悄的风景呢。
对待它们各国各有奇招
近年来,行走在世界城市的街头巷尾,留意着各地对待工业遗产的态度和做法,发现其中大有嚼头。
生活与艺术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其实远在天边,尽在眼前,于是无论是艺术的代表人物杜尚,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英美的波普艺术,都把眼光集中到生活中的废弃物,废旧的厂房、报废的机器,甚至丢弃的螺丝钉都成了艺术创作的材料。在世界各地,废弃物成了街头的雕塑、变成了极简艺术、大地艺术或其他艺术思潮的表达符号。
世界各地城市中出现的这些工业废弃物变身而来的作品,实用功能都已褪去,生活与艺术的距离大都已消解,表达的思想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生,戏谑,还是反讽?反正生活因它们而更艺术。
巧妙组合设计灵光展现
看着这些生鲜有趣、已经再生的废弃物,他们仿佛幻化一般变成了意想不到的艺术品,行走在世界的街头巷尾,我们一再为艺术家们的创造活力所感动、而温暖,也为管理的宽容、放手所感动。
看,眼前这尊“卫士”像,铁条、铁片、铁柱……年轻人孔武粗犷,表情轻松活泼,整个造型颜色虽然是一色的铁锈红,但仔细瞧,镂空与填实的拿捏恰到好处不再说了,细腻与大剌剌配伍得竟也如此协调;还有这尊“白宫”装置,貌似发动机的外壳,你看那密密麻麻的螺丝钉,像不像环卫在“白宫”周围的士兵?拆掉里面的转子,露出黑洞洞的大口,就这样往那里一放,这本无用的空壳就成了蓝天下不可多得的艺术装置:原来,艺术就在脑筋转弯处。转过弯的艺术极简而帅气。
陈守文 文 姜锡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