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一根根小小的银针,浦南医院康复科主任皮衍玲让不少脑瘫患儿有了希望、使不少瘫痪和行动不便的病人重又站立起来、令不少失眠的病人能幸福地安睡……可当病人送来“红包”、锦旗时,她却婉言谢绝:“有你们的微笑就足够了。”
她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医生
●病人阚家衡,79岁,安徽人,“皮医生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医生!”
今年国庆期间,皮衍玲回安徽滁州老家探亲。听说皮衍玲要来,阚大爷千叮万嘱,一定要为皮衍玲设宴接风。皮衍玲口头上答应了,却临时更改了行程,提早一天回上海。到了上海才打电话给老人,谢绝了他的盛情邀请。
【现场】忙得来不及吃饭
浦南医院康复科,除了一间小小的办公室、一间红光治疗室外,其他康复器材、床位等都在大厅“打统铺”,一张小桌上摆放着密密麻麻的针灸用针等,旁边两张椅子,这就是皮衍玲的“诊室”了。
记者看到,排队等候的病人络绎不绝,直到下午1时30分左右,皮衍玲才匆匆扒拉了几口已经冷却的盒饭,又要赶着为病人接着看病。
【回放】女儿卧室让给病人
记者电话联系到家住安徽的阚大爷,说起几年前的经历他仍很激动。“2004年,我因为脑梗导致下肢瘫痪,四处求医但都没有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上海有个皮医生的头皮针很有效,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从安徽来到上海。”
为了看病,阚大爷借了浦东的一套房子的三楼居住。路上奔波不算,最难的是上下楼。因为没有电梯,阚大爷的老伴也60多岁了,根本背不动他。每次都要找热心人帮忙,把阚大爷抬着上下楼。
经过仔细检查,皮衍玲建议,阚大爷的治疗至少需要3个疗程,近2个月时间。可是,这么长的治疗时间,老人天天上下楼怎么办?
“你干脆就住到我家来吧,我在家里帮你扎针,你就不用到医院了。”皮衍玲不假思索地说。阚大爷愣住了,“你帮病人看病已经够辛苦了,怎么能再给你添麻烦呢?”
在皮衍玲的再三坚持下,两位老人接受了她的好意,搬到了她家中。皮衍玲的家100平方米多点,两间卧室。皮衍玲把女儿的卧室腾给老人,让读中学的女儿睡在客厅沙发上。
此后,本来就天天提早至少半小时上班的皮衍玲,将闹钟又拨早了半个多小时。上班前先为老人扎好头皮针,安顿好早餐,这才匆匆赶往医院。忙碌一天,下班后皮衍玲马上赶到菜场买菜,为老人准备晚餐,临睡前再为老人拔好针。
经过整整两个月的头皮针加上头皮按摩的治疗,阚大爷惊喜地发现腿脚渐渐有了知觉,慢慢有了力气,最终在拐棍的支撑下站了起来,不用再坐轮椅了!好几次,阚大爷想找各种理由给皮衍玲送红包,总是被她笑着拒绝了,“大爷,您身体好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病人陈六弟56岁,上海人,主动到记者面前讲述自己的经历:“没有皮医生,我至今还是‘废人’一个!”
【现场】港台病人特地赶来
浦南医院虽然不是大医院,但很多病人都是冲着皮衍玲来的,她1个人的年诊治量达到8000余人次,诊治的病人至今没有一例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
记者看到,来找皮医生看病的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气的孩子。很多人从郊区、浦西转几趟车过来,甚至还有人来自港台地区、日本、加拿大等地。
“我不要打针,我怕大老虎。”一名7岁的男孩看到医生要扎针吓得哇哇大叫。“你是大丈夫还是大豆腐啊?”皮衍玲温柔地和孩子聊天,还为孩子哼唱起了儿歌。趁着孩子放松“警惕”,一根根银针已扎在孩子头上。“为了孩子的癫痫病,我们连国外也去过,但都没有明显效果。皮医生治了第3次,癫痫病就没有发作过;现在治疗了1个月左右,每顿服的癫痫药已经大大减少了!”孩子的父母感激地说。
【回放】我不再是“废人”
陈六弟告诉记者,9年前,他因为大面积脑梗造成吞咽困难、语言障碍,无法行动,1碗豆腐羹要吃2个小时。这对于他的家庭可谓雪上加霜,他和妻子本就双双下岗,靠打工维生,孩子又正好读大学,正是开销最大的时候,因此他的病拖了2年没有去治疗。
陈六弟所在的南码头街道和浦南医院党委结对共建。医院得知陈六弟的困难后,让他到康复科来看病。皮衍玲立即答应为他做免费治疗。治疗不到一个疗程,一天,陈六弟在面馆吃面,无意中发现自己居然咽下了整根青菜,马上兴奋地打电话给妻子!2个疗程下来,他的语言和吞咽功能都奇迹般地完全恢复了。
“现在,米饭馒头、大饼油条,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妻子不用在家里照顾我,可以安心上班了。”
她在自己头上扎针扎到出血
●康复治疗师杨树芬“皮主任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爱学习,只要一有空,就抱本书学习,不是英文书就是医学书。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还要上夜校进修。而且她对病人态度特别好,有的病人神志不清,把她腿上踢得一大块乌青,但她一声不吭,接着耐心为病人看病。”
【现场】苦学“林氏头针法”
今年49岁皮医生,家中八代中医,本是妇产科医生,当康复医生属于“半路出家”。
皮医生说,为了提高医术,也为了和部队转业到上海的丈夫团聚,皮衍玲放弃了家乡妇产科主任一职,考取了当时冷门的上海体育学院康复专业硕士,毕业后到当时的东方医院康复部工作,之后来到浦南医院担任康复科主任。
繁忙的行政和医疗工作没有让皮衍玲停止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知名中医林学俭教授举办的“林氏头针法”学习班。“林氏头针法”让皮衍玲非常兴奋,因为既有中医又有西医基础的她认为,这种针灸法能将中西医的精华发挥到淋漓尽致。
但是,开始学习并不顺利,林教授不太愿意轻易传授看家本领。可皮衍玲不放弃,下课后就主动提问。最后连林教授身边的保姆也感动了,松了口,“林教授每个周末都在家里给病人看病,你来看看吧。”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周六,皮衍玲便到林教授家中,为她打下手。回家后,她对着镜子在自己的身上、头皮上练习扎针,好多次都扎得她疼痛不已。一次,她又在自己头上“操练”后,直到鲜血流到眼睛上,才被家人发现。
【回放】夫妻间互相支持
皮衍玲的丈夫李公乾说,“虽然我们俩工作都很忙,但大家互相支持,从不埋怨。”因为忙碌,他们女儿幼儿园读的是全托,从小学5年级开始就一直住校。但空闲时候皮衍玲也会下厨,“女儿最爱吃她做的炸鸡翅,我最喜欢吃她炒的土豆丝。”
因为忙碌,女儿去新西兰留学近3年,夫妻俩却从没去看望过一次。“每次我都想等这批病人看完了就去,可是老病人刚看完一批,新病人又来了……”说到这里,皮衍玲透露出一丝歉疚。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特约通讯员 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