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机关公务员开始实行考试录用制度。面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那年,我成为我们档案局首次公开招录公务员的一位面试考官。20多位面试者,是200多位应届毕业生报考档案局公务员中的佼佼者。经过首轮笔试,其他同学已无缘“叩访”档案了。
面对我们大到国家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小到自行车被盗后的应变处理等多角度、跳跃式的提问,他们将各自对工作的认识、生活的理解、择业的取向、价值的评判,甚而对档案的点滴了解,都一一坦陈在我们面前。或许他们中的不少人曾经为此番面试有过精心的“包装”,但在我们很生活的提问前,渐渐褪去了外衣,还原了本色。那时,公务员招录面试制度才实行,网络交流也刚刚兴起,所谓的“面经”也无从借鉴。有位女生在回答一个对她来说有点难度的问题时,竟一时哽咽无语。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颇有自信,且不乏机警。那些毕业与档案专业相距甚远的专业的学生,在回答能否胜任档案工作时,自信心决不亚于正宗的档案专业学生。他们巧妙地将看来是劣势的因素转化为优势,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上做足文章。他们的思辨和认知,朝气和坦诚,不时叩击着我们这些面试考官的心扉。
那时,大学还没有扩招,中专生、职校生也能报考公务员。20多位面试者中,就有几位中专、职校生,他们的表现一点不输给高学历的竞争者。其中一位女生在面试中巧妙地渲染了自己在写作、绘画上的特长,很自信地把一本剪贴着在报刊上发表的漫画和“豆腐干”文章的“作品集”递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这些考官眼前一亮,增加了不少印象分。
面试学生走马灯似的在我们面前闪亮登场,而其中一位很有希望“叩关”成功的男生,却迟迟未来。他有着“亮丽”的简历:名牌大学毕业,多次获得过奖学金,音乐、体育方面有特长,爱好电脑,照片上的他英俊中不乏坚毅。直觉告诉我,这很可能是一位富有潜能的学生。后来听说,他在接到面试通知时,刚在一家合资公司谋到了一个职位。那时,外资公司、合资公司是很多大学生向往的,不少学生更是对世界500强企业“情有独钟”。对于他的选择,我能理解。七尺男儿,血气方刚,闯荡一番,也无愧于这多彩的世界。走出花季的他们,生命之旅会有泥泞和荆棘,多一份骚动,多一份自信,对生存能力和质量的提高,想来不是坏事。
就业竞争终究有点残忍。从200多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20多位面试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将由此整装待发,去“叩访”又一扇命运之门。作为一名考官,我常处于感情与理智碰撞的两难之中。但愿这次出师不利,不至于让他们背负更多的沮丧和胆怯,而是由此打下成功的底色。我为每个初次“叩访”档案的年轻人感动。不管他们“叩访”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他们“叩访”的动机是高尚还是平庸,我都为他们的“叩访”举动而感动。他们裹挟着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勇敢地来到了已不那么神秘却依然有点寂寞的“档案门”前。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之中没有失败者。
走出考场,我感悟到这些面试学生给我们这些考官,更是给机关留下了一道并不深奥,却又难解的“考题”: 全新的进人机制已鲜活地呈现在面前,机关的用人机制又该作何改革和完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