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爱读报
今天上午,范老欣然接受了本报专访。
在范老看来,长寿的秘诀是“知足常乐”,他说自己“没有家累,思维单纯”。他生活规律,饮食简单。早饭面包牛奶,午饭是一个菜包一个肉包,晚上有时候就吃点黄瓜。以前他坚持走路上班,现在腿脚不太方便,所以上下班和日常出行就坐车。每天回家后,范老喜欢阅读报纸、看看电视。“我家有两份报纸,其中一份就是新民晚报,我天天看。除了新闻,我还喜欢夜光杯,看一些老上海的专栏等等,十几年来都是这样。”范老说。
以前范老特别爱走路,也特别能走路。范老笑着说:“2006年我到北京,早上从天坛东门走到西门,又到前门逛了一下古玩市场,又走到故宫博物院,逛了颐和园,最后回到妹妹家都已经晚上7点多了。”
多次自费买设备
据交大教授汪机回忆,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专业划分非常细,但是范绪箕提出交叉学科的主张,主办三个跨学科研究所,热应力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范老把自动化、力学、激光等专业交叉在一起,目的是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实际问题。1983年起学习自动化专业的汪机,从交大本科毕业就来到热应力研究所工作至今,这位交大机械工程与动力学院的教授可以说是交大跟随范老时间最长的学生。在他的眼中,范老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严厉师长”。
范绪箕在科研上的认真和严谨是出了名的,学生们跟着范老师做科研,从不敢有丝毫马虎。“如果和范老‘打太极拳’,老先生可是会让他走人的。”汪机说。如今,范老仍然工作在一线,研究室的一些方向、方案的事情都是范老在做,学生们也都养成习惯在方案拍板前反复研究,再向范老汇报。
对于新思路新方法,范老总是有开放的心态。只要有人提出新方法,他一定会让大家立马实验。“上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从286到486更新换代非常快。我们在做航天部东风导弹计算机测试台的一个项目,做了半年,按照合同项目已经完成了,在快要验收的阶段,范老得知如果用最新型的计算机还能有提高,他立刻就让我们做。”汪机说,“当时范老让我们马上更新,他说‘如果实验室有困难买不回来,我就趁去美国访学的时候买回来’。”
实际上,自己出钱买设备的事情并不止一次发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筹建浙江大学航空系期间,由于刚刚抗战胜利,办学经费紧张,物质条件艰苦,作为系主任的范绪箕就曾自己出资,千方百计筹建实验设备。后来,在上海交大期间,范老出国访学时看到美国大学里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常常自己出钱买回来。那些设备并不便宜,汪机知道范老在自己生活上的开支不高,但是对实验室购买仪器“连眼都不眨”。
亲自下厨做饭菜
工作上严谨的师长,在生活上却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朋友。几乎每年春节放假前,范绪箕总会请学生们到家里吃饭,而且每次都是亲自“买汏烧”,即使到九旬高龄也是亲自动手,不让学生帮忙。汪机很佩服范老的厨艺:“范校长的红烧牛肉特别拿手,他还会用微波炉烤鸡,都非常好吃。”
范绪箕非常喜欢和学生交流,尤其是青年学生,他有时候和学生聊天,一聊就是一下午。但是范老也有“不近人情”的地方:学生到他家探望时带些礼物总被拒绝;有学生找范老写推荐信,拎着水果上门,范老把推荐信写好交给学生,让他把水果也拎回去。
范老每次只招二三个学生,他说:“我能天天看到他们在干什么,能够及时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除了学习,学生生活上的事情他都知道,“钱学森之问是制度逼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就忙着找工作,有的学生毕业前就上班,没有心思好好做论文。”
紧跟时代不停步
时代飞速发展,但范绪箕从来不给自己的思维套上框框。计算机普及了,范老也学着在电脑上查查文献,了解社会和时代最新的潮流,了解科技最新的成果。上世纪90年代,股票热兴起,范老对此非常好奇,还报名参加股票学习班,汪机说:“他自己并不做股票,只是想知道当下的股票是如何运作的,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范老的工作时间每天最少6小时,而且天天到学校上班,几乎是到研究室最早的一个。这位百岁老人在天气好的时候还常常会在办公室忙到下午5点多。一年当中,只有春节那几天,范老才不去办公室。他喜欢参加国际会议,动动脑子,做点研究,也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
现在,范老正在重点研究热防护系统。为了找到更好的材料回来做实验,并节约成本,范老还经常和研究室的同事一起到处跑。
倾尽积蓄救助手
去年,范老的一个举动感动了校园。他实验室的助手符恩树病危,需要换肝,高昂的手术费用无法承担。范老知道这件事后,立刻倾其所有捐助。
其实,小符和范老结缘已经有十多年。当时小符在淮海路上一家修锁店当学徒,范老有一次家里换锁认识了他。“我看他手艺不错,做事认真,正好我在学校新建一个实验室,就请他来干活。”小符在实验室肯干肯吃苦,十几年踏踏实实,范老看着他成家生子。所以这件事,范老觉得自己并不“伟大”,他说:“我总不能看着他死吧!”于是,范老将10万元积蓄全部捐给小符治病。如今,小符回老家去养病了,每个月药物维持的开销由范老“一半工资”持续支持。本报记者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