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为公正、公平的选拔性考试,受到全社会瞩目,而高考语文更是其中社会关注度广泛的一门科目。高考在彰显试题选拔功能的同时,还承载着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拓展,以及对日常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
命题根本 选择语段
优秀的语段一是在思想内容上要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作用,避免狭隘,尤其是带有明显文人化倾向或有无病呻吟的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笔者个人认为,选择像《在大雾中得意忘形》一类的文章就有欠妥之处。二是对所有考生具有适切性,没有地域、民族、性别、城乡乃至方言等属性的差异,如《灯笼红》一文可能会让不少本地考生困惑;三是要充分考虑目前中学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因担心“撞车”而另辟蹊径,如把《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现代汉语通论》节选拉出来充当考试语段。
值得提醒的是,别“拉到篮里都是菜”,如将某地区小学版的课文也搬过来,这在命题历史上前所未有。上述种种,应该说是命题者在选择语段中对“度”的缺失。
试题设置 合理平衡
试题设置总体上应反映学科考察目标、要求,避免在难度、区分度方面的比例失调。题干表达必须明确、规范、严谨。一份试卷,不仅学生看、家长看、教师看,全社会都投以关注的目光,更应避免出现表述上的语病。如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文后有“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的多项选择题,仔细推敲之下发现竟没有一项符合题干中“描述”的。这是命题者对语言表达的“度”的缺失。
参加高考命题工作一定要慎重。从语段选择的眼光及试题的编制、答案的合理多方面一定要有“我可能错了”、“我还有疏漏”、“我的经验与智慧十分有限”的心态与胸怀。唯此方能在命题工作中精益求精、尽力做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若干年后回首再看现在的试卷,确实是无可挑剔,或者至少无低级的技术性错误。
愿语文高考命题者切实把握好这个“度”。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