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主办的“上海城市综合体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各路专家都来为这种多功能的“城中城”支招。
数量过剩
进场有停车,“血拼”品牌多,上楼就能健身,下楼可尝美食,向前是美容院,往后有电影院,再往里走可见写字楼——商圈、食圈、娱乐圈、生活圈、工作圈“环环相扣”,这就是城市综合体。
研究表明:在城市化过程中,当城市人均GDP达到年人均10000美元时,将进入城市综合体的快速发展阶段,而上海早已超过了这条基准线。
不过,有专家指出:即使像上海这样规模的一线城市,城市综合体的数量也不应超过20个,否则将供大于求,但上海现有的城市综合体数量早已超过这个数字一倍。
差异竞争
即使是堪称最能拉拢人气的综合体,如今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怎么才能做到差异化竞争?
市商务委副主任胡文君建议,城市综合体要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尤其是“熟牌”和“熟食”,最好能开出旗舰店、首发店。像环球港里就吸引了玛莎百货、丝芙兰、H&M、GAP、优衣库等近500家品牌店以及天家、大食代、小辉哥火锅、新旺等100多家知名餐饮。其中H&M旗下的H&MMAN为其在华首家男装店。
文化气息也不可少。市文广局副局长王小明举例说,香港的海港城就牺牲了一整块无敌海景商铺,让位给美术馆。而在环球港里,影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单元”一应俱全,在3万平方米的申城最大屋顶花园,还会定期办各种话剧节、电影节、小型音乐会等。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