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去过半岛1919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总会见到有小情侣特意前来拍摄婚纱或是年轻姑娘专程来拍写真。无论是被“半岛1919”这个充满情调的名字所吸引,还是冲着园区怀旧与时尚并存的个性定位而来,都是这个创意产业园具有吸引力的证明。这个始于1919年的建筑群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昔日纱厂变身时尚基地】
位于宝山吴淞地区的上海“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前身是中国纺织泰斗聂其杰先生于1919年创办的吴淞大中华纱厂。园区东北侧紧靠吴淞大桥及S20外环线,西南侧处于吴淞江和泗塘河交汇处呈半岛状,鉴于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形状,便取名为“半岛1919”。
曾经是历史功臣的纱厂也逃不过退休的命运,幸运的是它没有像一些大型工厂那样消失在历史舞台上,而是在2008年开始“变身”,在五年的改造建设中,不断吸引国内外众多知名的工业设计、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婚纱摄影等企业入驻,日渐形成了“历史风貌、工业文明、时尚生活”三大特色,并于2011年分别获得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市文化产业园称号。
【沧桑旧貌也能“焕”新颜】
半岛1919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或许也得益于此,这里的发展虽然不算快,但却能稳扎稳打,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定位。这也让半岛1919厚积而薄发,如今在时尚人士和年轻人中颇具人气,即便冒着三十七八摄氏度的天气,也有年轻人在那里的旧厂房边拍摄写真,或是在狭窄的水泥楼梯旁拍拍看看。
上海创意园区不少,半岛1919靠的是什么来突出自己呢?经过实地探访,我明白了:走在园区里就能发现,这里在建筑外观上很大程度地保留了纱厂的原貌。这里有1921年建造的厂房,其精致美观的设计至今看来都不过时;园区里的发电房外墙上被应景地加上了3D的纺织机械涂鸦,时而提醒着游客这里的历史。走进室内,怀旧感更是扑面而来,老早常见的水泥台阶、剥落的巨大石柱、生锈的排风管口……没有过多的改造和拆除,就连破损的围墙也还在,我想,将“历史风貌”放在首位也许就是这里最具魅力的地方。
【艺术家来了游客也来了】
对于艺术家而言,半岛1919的展示空间是相当给力的,厂房的空间优势绝不仅仅体现在面积和挑高上。就以其中的红坊艺术设计中心为例,他们很好地利用了整栋楼原本的资源,对空间进行重新分割,穿梭其中发现每个区域都具有不同功能,不同设计风格的展示平台也让艺术品有了更多样的生存环境。原本的车间完全能够满足大型装置的场地要求,在没有展览的时候,单是车间顶部的大窗户投下的光影就足以让摄影爱好者留恋不已。
对于游客来说,在这里除了能够感受老上海文化以外,享受创意园区应有的时尚氛围和欣赏作品也是很重要的目的,在园区里随便转悠,也许就能撞上大师的作品。一些诸如怀旧家具、骨瓷器物等商家集中于此,也让不少对生活细节精益求精的人趋之若鹜,往往能在这里淘到罕见的艺术商品。或许是出于低调,也或许是艺术家创作怕受到干扰,平时这里的一些艺术空间往往不会立出醒目的看板或招牌,得靠游客自己细心发现,或许艺术家正在期待遇到欣赏他们的有缘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