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部关于艺术家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和《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艺术家在场》,它们都是绝妙的电影。《寻找小糖人》获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它不是剧情片,却比剧情片还曲折;它不是侦探片,却比侦探片还悬疑;它不是音乐片,却比音乐片还动听。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艺术家在场》,曾获柏林全景单元观众奖,它记录了行为艺术家玛瑞娜奇特的表演。这是令人惊讶的电影。
《寻找小糖人》是一部传奇电影,讲述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美国底特律民谣蓝调唱作人罗德里格斯,上世纪70年代初,出过两张专辑《冰冷的事实》和《从现实中来》,但卖出屈指可数。此后几十年,他从事着修理屋顶等建筑工作。在美国他默默无闻,但在南非却成了巨星。一个美国女孩带着唱片去南非看男友,结果他的歌被复制广为流传,唱片卖出几十万张。对于罗德里格斯其人,大家惘然不知,只知他自杀身亡。上世纪90年代,南非唱片店老板和音乐记者展开调查,通过歌词传递出的信息、唱片版税的流向,还有开设寻找网站,最后发现他竟然还活着。罗德里格斯又开始了他的歌唱……
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还有谁能虚构得出这么诡秘、这么神奇的故事呢?拍摄这部电影的是瑞典导演马利克·本德让劳尔,2006年,他在南美和非洲旅行,在一家咖啡厅,从一个商人那里听到了这个故事,花了三年多时间,终于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搬到银幕上。马利克·本德让劳尔说:“最大的挑战在于这是一个发生过的故事,我们要做的是进行重新讲述。”起先罗德里格斯不适应镜头,会下意识地躲避。有人问他:“你知道自己是明星,不是很好吗?”他说:“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这才是他的本来面目,罗德里格斯唱歌不是为了成为明星,他的身体来自于现实,他流淌着的音符里,全是生活在底层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不管当初在底特律浑浊杂乱的酒吧,还是今天南非灯火明亮的演唱会现场;不管是当年雾气弥漫的河边,还是如今积满白雪的大地上,罗德里格斯都是那个“街头男孩”,他的平缓、安静、略带悲伤的音调依旧:“街头男孩,你已出来太久;街头男孩,你是否想要回家;街头男孩,你是否会一个人在这里徘徊,你需要爱和理解;街头男孩,你可以回家,但不要停留在那儿,因为总有你要追求的东西……”
如果说《寻找小糖人》是用影像重新讲述过去,那么《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艺术家在场》就是对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瑞娜在20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大型回顾展的全程纪录。过去,玛瑞娜的表演曾不被人理解,但在63岁举办的这场表演,却历时三个月,超过75万人到场观看。中间一张桌子(后来撤去),两边各有一把椅子,玛瑞娜坐一边,另一边轮流坐上各种各样的观众,双方无语对视。这真是令人震撼的表演,玛瑞娜岿然不动静坐了716小时,接受了1500个陌生人与之对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在身穿一袭或红、或蓝、或白裙子的玛瑞娜面前,目光与目光交集,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行为艺术的核心,就是观众和表演者共同分享和体验艺术,用艺术探寻人性。玛瑞娜这样说:“有的人很愤怒,有的人很好奇,有的人很痛苦,当他们坐在我面前,很快,我就成为他们自己的一面镜子。”瞧瞧,观众是怎么说的:“她好像看到了我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没有虚构,完全是真实的”“那里有很大的气场”“好像有人在我的内心和我对视着,我感觉不到任何外界的东西,很长时间陷入一种懵懂状态,最后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事实上,这种凝视,就是沟通,就是融合,就是交流,就是亲近,就是拥抱,只是现代社会,人和人太缺少这种凝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