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某日,和两位朋友碰头,他们都带来了还没上学的孩子。“来,叫叔叔!”朋友甲命令他的女儿。朋友乙跟着催促儿子:“来,快,叫叔叔!”两个孩子站到我面前,毕恭毕敬,高开金口。男孩说:“大便叔叔好!”女孩跟着一句:“小鸡鸡叔叔好!”还没等我小吃一惊,两小童已笑得前仰后合。我那两位朋友皱了皱眉,摇了摇头,一边谈天说地去也。剩我独坐,哭笑不得。
无独有偶。前阵子,我去某好友家做客,他那还在读幼儿园大班的千金也是喜欢把人体排泄物和生殖器挂在嘴边的。我对好友说:“是不是该管管?否则大了还怎么了得?”好友一瞪眼:“你做大人的,能不能宽容点?谁小时候没有疯过?孩子需要自由地发展。再说啦,这是我的女儿,她是好是坏,我负责!——丽丽,回房练钢琴去!”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练习曲悠扬地奏了起来,却让我陷入沉思:孩子就该这么“自由地发展”下去吗?我们这辈做家长的,赶上好年景,算受过点所谓高等教育,有的还是硕士、博士、海归,为什么就不能培养出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孩子呢?就在我自己都没能理出个头绪之际,好友端了茶来,坐在边上,一拍我肩:“现在的孩子,不都是这样活泼吗?”恕我无言以对。
就在前天,我走在毒日炙烤的福州路,行到中国银行门口,一位拎着两包书的少年拦下我问路,他要去坐二号线。我叫他往东到山东路再左转,说完便要走,谁知他道了声谢,还对我浅浅一鞠躬。那一刻,我心里突然升起了希望,感到咱这“礼仪之邦”不完全是自吹,后辈中确有“不都是这样活泼”者,谢天谢地!
身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听到同事感叹“现在的大学生啊,真没礼貌,觉得老师、学校为他们做的,全是理所当然,不知感恩”,那是隔三差五的家常便饭。可从小学到高中,至少从新闻报道来看,我们是越来越注重德育了呀。那问题会不会出在家庭呢?我没有做过统计,无发言权。但是,请允许我提醒那些热衷于把学龄前稚童往钢琴班、英语班、书法国画班塞的家长,琴棋书画自古以来是习以修身养性的,如果只为升学加分之用,而罔顾“身”、“性”,舍本逐末,必然沦为末技淫巧——近年骇人听闻的药家鑫案,虽系极端,警响不息。我们用总设计师他老人家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一股脑儿造出很多句子,兴旺了培训市场,但很少听到有说“素质要从娃娃抓起”的。
其实,也难怪,因为素质实在无从抓起。给孩子报个国学班吧,发现是大忽悠。让孩子去游趟学吧,又担心那是“纯玩团”。可为何非要刻意营造一片不能持久的小环境,逼着孩子切换生存模式,去适应片刻,再返回日常生活,故态复萌呢?这样培养素质,效果显然无异于纸上谈兵。还真不如平平淡淡,在柴米油盐之际,于洒扫应对之时,家长以身作则,严慈共济,恩威并施,在孩子性格最易塑形的阶段,合理督促,有效干预,等孩子能自觉走上正轨,不偏邪道了,再由他“自由”、“活泼”地发展去,岂不更好?否则以一个家庭之细,君子之泽,二世而斩,即如某老艺术家那官司缠身的贵公子,则大而言之,何从谈起今日之中华民族亦“礼仪之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