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相声界有一老一小。一老是马志明,侯宝林的师弟,当今相声圈里辈分最高的人,马氏相声的第三代传人。而一小,则是王自健,白领出身,北京民间相声团体“相声第二班”班主,侯耀华的徒弟,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的主持人。如今,年纪轻轻的王自健是京城相声界响当当的“小王爷”,这位“80后脱口秀代表人物”在申城也倍受欢迎,节目收视率飙升,成了电视台风头正劲的“深夜档一哥”。
触电杜拉拉
主持脱口秀
在电视剧《杜拉拉2》中,王自健扮演的猎头赵东平异常抢镜。尽管只有客串的戏份,却是他首次“触电”电视剧。“我看过杜拉拉的书,《杜拉拉之似水年华》项目启动仪式我去了,我主动请缨,问制片方是否能客串个角色,体验下拍戏的感觉。”《杜拉拉2》之后,王自健接到了不少戏约,有些角色分量还挺重,但他都拒绝了。他说自己的能力还不够,而且做周播节目已经很忙了。
其实,上海观众认识王自健,要从2011年国庆期间,王自健受邀加盟东方卫视新栏目《今晚,80后说相声》说起,他和搭档说了段改良版的相声《精装卖挂票》。合作几次后,导演叶烽看到了王自健身上的特别之处———阅读量、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这些都是他们认为的“一名脱口秀主持人的前提”。2012年5月13日,《今晚,80后脱口秀》正式登场,主持人王自健身着黑西装,戴着领结上台,40分钟的脱口秀让观众大饱耳福,火爆辛辣的言辞,特立独行的性格也让王自健大受80后的喜爱。
当上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后,王自健频繁往返于京沪间。一边穿着大褂摇着折扇在北京小剧场说相声,一边挺着西装戴着耳麦在东方卫视录节目。他曾在脱口秀中调侃,最忙时“里面穿大褂,外面套西服,在这儿说脱口秀,说完后立刻上飞机,到北京西服一脱就开始说相声,超人一样”。无论是脱口秀节目还是相声,王自健总能逗得人捧腹大笑。说起逗笑本领,王自健自信地说没有自己逗不乐的观众。人生阅历加上肚里攒的墨水,成了可供玩味的节目创想。不过他坦言,还需给知识归归类,把积累掏出来呈现给观众。
从小爱贫嘴
毕业当导播
在北京大院长大的王自健从小就爱贫嘴。小学三四年级时,学校的艺术节要出节目。每个周末,家里的录音机总会放相声节目,耳濡目染的王自健也会说上几段,于是他报了个说相声的节目。没想到,那段马三立的单口相声效果奇好,在全校引起轰动。经老师介绍,9岁那年,王自健进入中央电视台蒲公英艺术团学习相声,还在央视的蒲公英剧场中多次表演节目。
小学二年级开始,王自健就爱上了阅读,甚至在上学路上,也会捧本书看。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让他受益匪浅。现在就算工作再忙,阅读还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事。大量地阅读各类书籍,让他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广。“这些阅读的积累让我在节目中游刃有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感觉。”
王自健的大学选择了新闻专业,因为喜欢打游戏,毕业后到电视台为游戏类节目写稿子,渐渐开始做编导。在北京电视圈摸爬滚打多年后,他又投身于广告界,从创意到文案撰写等等,可谓样样熟悉。“这段经历让我认识了很多人,也熟悉了电视制作的流程,另一方面也在策划创意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现在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王自健说。
幕后转相声
成立相声班
2007年,做多了幕后工作的王自健想转到台前,而且他觉得自己做主持,不比别人差。正巧,有人邀请他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一个社团的相声演出,苦练一个月后的王自健自己也没想到会一炮打红。随后,他加入了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北京挚友相声俱乐部。
“说了几个月的相声后,我发现为了准备每周一次的相声,我的脑子里天天都是相声。”王自健说,怕耽误工作,他离开了剧场,还是老老实实工作了。
2009年,王自健突然发现,生活趋于平淡,必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思来想去,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说相声。他辞掉工作,成了一名专职相声演员。一年后,“相声第二班”成立,每个周末下午在北京小剧场说相声。“叫‘二’是因为跟在‘一’的后面,不容易犯错。”王自健笑着解释。
最初,王自健说的是《黄鹤楼》《八大吉祥》《学聋哑》这样的传统相声。他喜欢在传统相声里加入一些现代“包袱”,比如《学聋哑》中,“聋哑”的王自健为了向搭档表明自己有房有车,有能力娶搭档的妹妹,他就作骑马状,再打一个饱嗝,这就是“宝马”车。
尽管是非专业出身的相声演员,但王自健并不心虚。他觉得,说、学、逗、唱只是工具,相声演员最重要的是天生的幽默感和表演力。从某种角度来说,王自健似乎也在证明,“80后”并不是一群只关心个人命运不闻国是的利己主义者。王自健的话语来源显然更富时代感,视野也更宽广,颇有“围观”时代的特色。
然而,王自健并不喜欢自己的相声被别人捧得太高。“相声就是相声,段子受欢迎,是因为贴近生活。”作为侯耀华最喜欢的徒弟,王自健说,师傅在公开场合从不说他好话,还一直批评他。“只有我们两人独处的时候,师傅才会表扬我。”王自健说。他们两家住得很近,关系很不错,有什么好吃的,也会互送。
北京暴雨夜
掏起下水道
王自健是个很讲义气的北京哥们。去年北京“7·21”暴雨当晚,家住回龙观的王自健没有去说相声,他和一群哥们组织了一个“回龙观行侠仗义兴趣小组”,一起掏下水道,参与居民自救。
忙了一身臭汗的王自健,回到家洗完澡,又来到离家不远的天通苑,发现那里积水都齐腰深了,还有车在水里熄火了。“回龙观行侠仗义兴趣小组”成员们又开始推车,把在积水中熄火的车推到安全的地方。那晚,王自健和他的哥们一共推了六辆车。
忙完这些,已是凌晨1时多,回到家,上网一看新闻,首都机场滞留了上万名旅客。于是,“回龙观行侠仗义兴趣小组”再次出发,他们开了七辆车,去首都机场接人。“那天打车非常难,有些车还不给打表,也不给发票,张嘴就是几百元一个人。我们当时在机场里大喊,‘有没有人走?我们肯定不要钱!’”王自健回忆,一开始很多人不信他们,直到有名旅客认出了王自健,才终于跟着他们上了车。最终,七辆车都接到了旅客,把他们安全送回了家。一直忙活到第二天早上7点。
数码发烧友
每天求精彩
在王自健的脱口秀节目中,他时常提到自己的老婆,并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妻管严”的形象,不过现实中,王自健可不是观众眼中的“妻管严”,“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一对普通的80后小夫妻,家里的事也比较民主。”他说。
生活中的王自健是个数码产品发烧友。“原先有一阵,我的微博被人称为‘信访办’,最近都成了‘科技商品购买咨询站’了。”王自健开玩笑说,自己总会挑选典型的问题,集中回答网友。空下来,王自健还爱听评书,也喜欢做饭。
问起王自健有什么计划愿望,得到的回答却又有点脱口秀的味道了:“我想休个长假。其实我这人不大做人生规划,生活每天都很精彩,很充实。”天生是个乐天派的王自健说,他的目标就是把每天都过好。
“我这人除了不做人生规划,也不做人生总结。”王自健笑着说,“如果一定要分阶段,那就是记事阶段和不记事阶段。记事阶段中的每一天,我都过得比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