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晨报》记者李澄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则调侃:当他来到国家大剧院版《费加罗的婚礼》新闻发布会的门外时,正好遇到了滑稽的一幕:“一位游客走进会场看了一眼背板上的巨幅海报招贴,于是问工作人员:这里在举办婚礼啊?!两位女孩不够机智,真该顺势问:您是男方还是女方的朋友?留下红包,签个名。呵呵!”
这则轶事其实反映了围绕着国家大剧院正在发生的很无奈的现实:这座剧院正在十分认真且努力地创造艺术(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好的艺术),但它服务的对象却有一部分是对艺术不了解也不打算去了解的“看房团”——只是为了看看这富丽堂皇的建筑而买票进来参观的游客,他们对音乐、舞蹈或是歌剧的认识可能还只停留在电视晚会上呈现的那些片段。尽管各地的艺术院团都在做着许多普及方面的工作,但仍需要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
国家大剧院这次上演《费加罗的婚礼》,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剧院在歌剧制作方面观念的转变——华丽但大而无当的《罗恩格林》与《奥赛罗》的残影似乎还没有完全从眼前消退,猛然看到这样一部清新雅致的歌剧制作简直有些不适应了。西班牙导演何塞·路易斯·卡斯特罗仍严格遵循着国家大剧院只制作古装剧目的传统,但他设计的舞台简洁明快、透视感与层次感强烈,令听众不至于在冗长的剧情下再被多余的舞台花哨分散注意力。笔者也十分喜爱导演对灯光的运用——当第三幕中伯爵演唱他的咏叹调时,从高大的窗户里投射出的光线正好在他的脸上制造了绝美的伦勃朗效果,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也从光影中得到体现。当然,作为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导演不展露几手“舞台魔术”肯定难以过关。第三幕至第四幕的换景时,手持烛台的切鲁比诺旋转起舞,舞台也跟着旋转着从卧室来到了庭院,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且显得顺理成章。
这场演出选在了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厅演出,而不是通常使用的歌剧厅。两者相比,戏剧厅尽管乐池、舞台与观众席均小了不少,但声学条件却比歌剧厅好了太多;不过也正因为上述限制,这里只适合上演如莫扎特、罗西尼等相对早期的歌剧,并且由于座位数量较少,全部四场演出的票都早早售完。笔者只有幸观看了“中国组”的演出——这组演员以活跃在海外歌剧院里的中国歌唱家为核心,黄英、沈洋、于冠群与周正中都是最常在欧美一线歌剧院的卡斯名单里见到的中国名字,他们不论是声音还是演技均可以令人放心——这也许是大剧院历届“中国组”歌手里阵容最豪华的一次。然而这些优秀的歌手也暴露出演唱莫扎特歌剧经验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重唱段落里的唱法仍偏向咏叹调,使得声音的融合度不高。相信随着莫扎特歌剧在国内越来越多地上演,他们的表现也会日益成熟。首次演出莫扎特歌剧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表现不俗,非常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韵味。在指挥家吕嘉的调教下,这支乐团已经不是第一次给人惊喜了。
当然,最令笔者感到开心的,莫过于观众对这次歌剧制作的喜爱——从早早售罄的票房,到演出现场时时爆发出的掌声与笑声,都表明国家大剧院此次将重心重返戏剧与音乐层面的歌剧制作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随着歌剧演出在北京已成为常态,华丽的舞台布景不再是观众关注的唯一要素,他们欣赏歌剧的方式已经愈发成熟。随着这样的歌剧制作越来越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看房团”在国家大剧院终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