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了,“老有所养”是否取得新进展?记者从本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县——静安区了解到,去年以来,针对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短板,该区通过财政补贴租金,收购老厂房、改造酒店等N种方式破解难题,“腾挪”出的空间可新增近1000张养老床位,使该区域内养老床位翻倍。
老人就近找到“新家”
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有块“蝴蝶湾”绿地,从今年开始,“静安区蝴蝶湾敬老院”在这里正式建成,成了许多老人的“新家”。
记者看到,和多数中心城区敬老院空间逼仄、设施陈旧不同,这家由酒店改建的敬老院显得“高端洋气上档次”。在敬老院宽敞的大厅设有待客空间,共有4个楼面,安装了电梯,还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分为单人间、两人间、多人间等。为了便于老人找到自己的房间,走廊扶手刷成黄、蓝、红三色,一目了然。
“我们老夫妻俩住在附近的新福康里小区,但年纪大了,生活越来越不能自理。找过许多保姆,但总是不称心。”87岁的彭惠英老太和她89岁的老伴郁惟滢想找个合适的养老院,但要么不满意,要么人多排不上号。听说这里新建了养老院,马上来报名,总算如愿以偿。“我是坐着轮椅来的,现在已经基本能站起来走路了,多亏了护理人员的精心照顾。”
为进敬老院烦恼的还有不少老人家属。记者在敬老院邂逅了一名来看望母亲的儿子张纬国。他告诉记者,自从父亲十几年前去世后,母亲一直一个人生活。但今年年初,母亲突发脑梗,在医院治疗2周后出院,他再也不放心让母亲一个人居住。但自己家庭住房条件不好,请保姆又不放心。“为了给母亲找敬老院,我跑遍了十几家敬老院。有的环境好却交通不便,有的交通方便护理人员却不专业。考察下来,这家敬老院离家近,所以选择了这里。”
“公办民营”腾出空间
据统计,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到8.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29.23%。目前,该区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有11家,拥有养老床位1073张,只占老年人口的1.2%。“成本高、土地资源稀缺成为制约中心城区建造养老床位的关键。”静安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蝴蝶湾敬老院共有近3000平方米,如按市场价,仅房租每年就要350万元,还不包含人工、水电煤等其他费用。如果定价过高老人难以承受,定价太低企业无法生存。蝴蝶湾敬老院的性质为“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每年政府部门补贴85%、即近300万的房租补贴。有了政府投入,敬老院也更有“底气”了,可以腾出更多空间作为老人公共活动场所,原本可以摆放120张床位的空间只放了100张床位。每天还有书法、绘画、电影等文娱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
去年,静安区专门成立了区养老机构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长“挂帅”,并制定每年新增养老床位的“军令状”。今年7月,正式确定由区政府斥资近2.5亿元,买下1.4万平方米的旧厂房地块产权,用于改建养老机构。今年9月,区内两家酒店也同意将房屋腾出来,改为养老机构。“若按25平方米床均面积标准建设,可增加近千张床位,到2015年预计将全部建成,可使静安区养老床位翻一倍。”拓宽思路、深挖潜力,静安区建设养老床位的创新思路值得借鉴。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