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了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末班车,在双年展上饱览了众多当代艺术品后,我索性开始了一场意大利艺术之旅,又闻名前去罗马的威尼斯宫看了场“早期中国”文物展。看到展出中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早期文明艺术品,我灵光一现:何妨再去探寻一下这片土地上的古罗马文明呢?于是,我站在曾经辉煌的庞贝古城遗址上,想到了更多。
● 1748年的春天,意大利西南沿海的一位农民正在深挖自己的葡萄园,当他如往常一样用锄头挖土时,好像有什么坚硬的东西让他怎么使劲也拔不出锄头。他不知道,十几分钟后,当他和家人发现锄头穿透了一个金属柜子时,一座埋藏了一千多年的古城即将震惊整个世界。
位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东南麓,距离那不勒斯仅40分钟车程的庞贝古城遗址,对于被定格在那一瞬间的庞贝人来说是场灭顶之灾,然而对于一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奇迹,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古文明全貌实在是人类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宝藏。作为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游人来到这里所能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古罗马建筑、精美的壁画和独特的工艺品,最令人难忘的还是这里高度发达的古文明对今天社会的启示。
既然来到难得一见的古遗迹,那么势必要仔细地“寻”个遍,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这座曾是古代罗马帝国经济、政治、宗教的中心之一的城市曾经的繁荣与热闹。出土后的庞贝城面积约1.8平方千米,有七扇城门和四条大街,布局呈现出“井”字形纵横交错。当时的街面由石板铺就,沿街还有排水沟,看得出当时的庞贝人有着相当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内的主要建筑物都集中在西南部的一个长方形广场周围,透过斑驳的建筑体,你仿佛“寻”到了千年前的神庙、市场、市政中心大会堂,这里俨然是庞贝城的中心地带,古代典型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结合的模式也可见一斑。另外,如今出土的古城中,还能看到竞技场、酒吧、面包甜品店、公共浴池甚至还有大剧院等场所,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些庞贝人居然如此懂得享受生活!
铺着整块大石板的步道、砖石结构的建筑体、雕花石砌的水池和精美的壁画……这些无所不在的细节无不昭显着庞贝人不仅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知识,更有着丝毫不亚于现代人的艺术品位。他们甚至也流行在墙壁上涂鸦,展现了此地的居民们更生动真实的一面,也让像我这样的异国人士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古罗马”式的恣情惬意和大胆创意。
● 古罗马的文明保留着罗马人的个性特点:张扬、大胆。他们在房屋墙壁上信手涂鸦,甚至留下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这样的哲理名言;他们有着超凡的智慧,利用“庞贝红”和高超的技法留下了永恒的绘画。除了艺术美,我更能感受到他们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保留在古城西面的秘仪山庄内的巨型通壁壁画《狄奥尼索斯秘仪图》,即便从今天看来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整幅画以暗红为背景色,至今依旧鲜艳如新,很难想象它大致创作于公元前60年左右。那时候的作画者显然并非是作为艺术家在创作,这样带有宗教性质的创作让我们无法得知作画者身份,但是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颜色的运用都可见其用心。当时所使用的红色颜料经久不衰,是庞贝人在普通的辰砂矩阵中融入了极微小的结晶微粒而成,无法想象两千年前人类就已经拥有了如此高明的科技手段;而细心观察画面上的人物就更令人赞叹了,每个人物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精细,单是头发的纹理都是按照人类头发的生长机制表现出来的,所以他们绘制的人物相当逼真。
在庞贝城已挖掘的部分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展现了古代罗马在壁画艺术上的突出,风格各异。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镶嵌风格,他们在墙上先用灰泥筑起建筑,在表面做出平均分割的凹槽,再为之涂上颜色,让单调的建筑顿时变得多彩起来;二是建筑风格,庞贝人擅长营造幻觉效果,他们在墙面上先用色彩绘画,再利用光线透视让人错觉室内空间比实际上要宽敞得多,有时还会在墙中央增加一些带有情节的绘画;三是沿袭埃及风格,和埃及壁画那样将人物变形为平面的,并在墙面用彩色绘制精致的日常静物或是神话故事,平添了几分高雅;还有一种类似于17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风格,绘制的景物逼真但却较为繁琐,富丽堂皇的,层层叠叠很有空间感。游走在这些壁画之间,就感觉来到了一座壁画的美术馆一般,太令人着迷了。
● 如今到庞贝城参观所能见到的,仅仅是整座城市的三分之一,然而挖掘工作却早在1848年就已开始,进展如此之缓慢,多少让人有些惊讶。但回头想想,正是这份慢条斯理的悉心维护,才是对这绝无仅有的珍贵古迹最大的保护。
尽管那位“挖”出庞贝的农民生活在信息仍不发达的18世纪,但盗宝者们还是早早地收到了消息,并且蜂拥而至;直到一些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们到来后,当时的意大利政府便根据专家们的建议,从1876年起正式开展了庞贝古城的挖掘工作。
最令专家们震惊的绝不仅是保存完整的建筑和生活用品,而是随同整座城市一同定格住的人。由于被维苏威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瞬息间包围,这里挖掘出的尸体甚至还保留着死前的各种姿势。当我亲眼看到一具经过特殊处理过的残骸时,我一度以为这是一具石头的雕像,早已分不清年龄和性别的这个“人”双手掩面,屈膝坐在地上,尽管看不清五官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和绝望。如此真实而残忍的“文物”却是庞贝绝无仅有的独特见证,我想当时参加了挖掘工作的专家们心情一定更加复杂。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死去的庞贝人留给我们的宝库,数以千计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历经几代人,在百年时间内对建筑和文物做出了最努力的成果,尽管我们看不到庞贝城的全貌,但我依旧感到窝心和满足。这不仅令我想到,几年前去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参观时,三个大坑中真正开放参观的只有一号坑,二、三号坑内只能看见大片的土地。当通行的游客正在抱怨的时候,导游指着二号坑的土壤说道:“你们看这边的土是不是颜色跟旁边的有些不同?其实,这里曾经被挖掘过,但是里头的兵马俑一接触到空气就马上褪了色,目前我们的保存技术还无法让它们出土后保持原样,所以又这么原封不动地埋回去了。只有土壤才是最好的‘冰箱’啊。”
当我站在异国古迹上,再次想起那位导游的话时,我有了更多感触:历史遗迹真正的保护不正是“不作为”吗?也许作为游客的我,会因无法大饱眼福感到有些遗憾,但作为人类艺术文明爱好者的我,却要感激这样的保护。
● 当我在庞贝遗址上感受古罗马文明的时候,时常与说着中文的游客擦肩而过,这些五湖四海的同胞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是和我一样感受着艺术,还是只因旅游团行程安排而来,我不得而知。但我希望当他们回国后,对这里的古文明印象绝不仅是相机里的影像而已。
今年发生在埃及的“涂鸦”事件无疑又将我们国人的旅游文明推向了风口浪尖,各种匪夷所思的“到此一游”模式让我意识到,这一现象背后所透露出的素质问题还仅仅是表层,更应当引起关注的是我们根本就缺乏对古文明遗迹乃至其他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尊重意识。
这些看似小孩儿恶作剧的行为让我感到心寒,不是为那个初中生的无知,而是为我们整个社会上对文化遗传保护意识的缺失和教育不足而担忧。相比早已消失的古罗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土地上,各个年代、各种风貌的历史遗迹单在数量上本该很有优势,然而大多数的古建筑最好的命运也不过是“修旧如旧”,只留下个相似的外观,其实骨子里早已大变样了;这些美其名曰保护的摧毁行为,很多都只是为了让这些遗迹能够成为招揽游客的观光景点的举措。更有不少索性在城市化过程中被迁移和拆毁,让人不甚唏嘘。
保护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反映出我们对身边的历史建筑或遗迹的不可再生性缺乏重视,再对比庞贝,这座曾经的古罗马文明中心城市位于意大利,在它的百年保护历程中,也曾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国家经济的危机,然而对这片遗迹的保护却始终没有中断过。失去了就无法重来,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些伟大艺术经受了岁月的考验,当我们有缘与之一见的时候,其实是穿越了时空,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交流。即便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我们也应该多多从庞贝古迹保护这样的榜样中看到我们的不足,保留下城市中绝无仅有的那些风貌,也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诠释:现代化就该懂得与历史和平共处。
(作者为意大利米兰时尚设计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