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如同搭乘着磁悬浮一般呼啸而来,颠覆了人们对于数码技术的认识,并在与玉雕、漆器、木雕等碰撞、融合时,令传统手工艺界尘嚣四起。
本月初,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越界——数码·工艺美术论坛”上,围绕数码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展开讨论。毋庸置疑,当艺术和设计结合的时候,艺术就有了产业化的基础。但科技与艺术究竟能否达成共谋?
新技术的可能性
人们总是关心新技术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能帮助人们达成哪些之前很难做到的目标。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时尚与工艺学院院长翁纪军教授在现场展示了前不久尝试的一个漆器礼品开发。他的设想是做一条诺亚方舟,来传达某种济世的含义,因此,他希望船上出现很多佛头,并且要求的是一致性,这就自然地用到了数码技术。他的学生用3D做出了效果图,而后通过数码打印得到了基本的模型,接下来就是继续传统的方式,结合翻模,使用传统的漆器工艺来完成最后的装饰。这是新技术介入传统工艺的一个很有趣的例子,3D的引入,给予了传统手工艺一种越界的可能性,但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艺术家如何驾驭与把控,如何不让3D的部分流于粗糙平庸,冲淡作品的艺术性。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漆器盒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而现在,翁教授和他的学生运用数码雕刻来成型,而后再用传统技艺上漆,盒面上用数码雕刻的金属镶嵌来彰显工艺,这件作品不但表现了传统元素和其他材质的结合,同时,非常自然地引入了新技术,最后在全国比赛中得到了金奖。
技术可以是一种补充
数码雕刻对于传统木雕、玉雕而言,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了。早在七八年前,就因为出现了电脑工的作品(主要是一种玉牌)而在玉雕界引起了某种恐慌。但有意思的是,如今很多当代玉雕大师们不恐惧了,大胆地运用数码的技术来为他们服务。有些玉牌的设计大师开始就用数码技术进行先行设计,然后用自己的绘画和它对应,再运用立体技术来感觉成品的效果。这项技术并没有代替手工,因为它只是一种前期的设计和创意,最后立体成型的技术只是提高了准确率和成功率,通过立体思维来美化、完善构图和设想,最后的成品还是需要用传统技术来完成。
再拿玉雕中的打形而言,传统的作坊模式里,这一环节常常由学徒来完成。很多废料的产生也是出现在这一环节。现在通过数码技术来打形,来掏些定位的洞,就大大减少了废料的产生率。
“接纳、吸收数码技术对传统雕刻的挑战,变排斥为相融,变悲观为巧用,只有采取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有出路。”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会长孙敏表示。
电脑也是一种材料
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曾经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援引了麻省理工一位叫前田约翰的教授的话:电脑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材料。意思是,我们使用电脑不应只要是软件搞出来的便照单全收,而是要深入细想在这种数字运行的新材料的基础上,会开发出怎样的知识世界。
这一论述,或许值得我们深思。人们对于数码技术的抗拒,大都来源于技术取代传统手工艺的恐惧。3D打印,数码技术等归结起来,都是现代工艺制作技术的发展的体现,单纯地怪罪技术进步无疑是另一种退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技术的作用,正体现于对传统手工艺的某种再设计,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又一次共生的结果。新技术的引入,可以推进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另一方面,新技术又满足了艺术家对当代审美和造型的追求。电脑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3D打印也永远不会令传统手工艺彻底消亡。当传统手工艺能为我所用地运用新技术时,新技术便成为了基于对传统手工艺文化认同的一种延续。从这个角度,可能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电脑也是一种材料”这句话。
工艺美术的手艺,第一个手艺是心意,第二个手艺是创意,第三个手艺是达意。数码技术的引入,也许能更好地帮助工艺美术拓展创意,完成达意。“数码是推动当代艺术,以及传统工艺美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我认为这样理解这个问题也许是比较中肯的。它是一件好事情。”上海工艺美院院长姜鸣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