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有魏晋名士的气息,属于慢热型的画家;也有人说他笔扫千里、风卷残云,刹那间一张画就完成了。但在他看来,画画是读书遣余之时,随欲抒写心中之胸臆。笔耕史籍,博研画论,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山水画才是真正的追求。他就是知名山水画家、美术理论家江宏。
画家要能影响藏家
从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退休之后,江宏就过起了“大隐隐于市”的生活。每天7点起床之后,稍作洗漱,从8点30分开始两个小时的创作,中间睡个午觉,然后在下午1点到5点继续。晚上主要是看书的时间,保证在十点半睡觉。对于外界传说的江宏作画“往往醉后”的提法,江宏一边喝茶一边说:“喝好酒之后只能写草书,至于画出的山水画肯定是不灵的。”相比作画,江宏更看重晚上的看书时间。“我其实并不是看书,而是翻书。”江宏说,“其实有时候翻书比看书更有意思,很多精彩的内容往往会突然在眼前出现。”
作为一个具有古典情怀、古典风范的画家,江宏的作品也得到越来越多收藏家和爱好者的追捧,但江宏对市场表现的反应一直很平淡,“有段时间,曾经有不少人来订我的画,结果那段时间的创作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以至于我不得不推掉了许多,在那段时间,我不断地画松树,让自己心能够尽快安静下来。”
作为一个上海人,一个海派画家,江宏对于海上画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海派绘画的发展是随着商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得藏家的口味逐步提高,并最终推动绘画的发展。对于目前日渐火爆的书画市场,江宏认为画家不应该被藏家所左右,好的画家应该能够影响藏家。画家应该通过对于艺术发展脉络的把握、对艺术市场经济规律的熟悉,以及对时代特征的认知与对自我定位的清晰,拥有真正的审美主导权。
深入生活亲近自然
近年来,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受到极大关注,特别是新生代的年轻画家也热衷于回归传统或重新解释传统,在海外兴起的“新水墨”也成为了全新的概念受到关注。对此,江宏表现得非常坦然,“艺术为什么会进步,就是因为人们对于美的要求在不断改变,新水墨究竟会否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还不得而知,但是传统的山水画至少是经过时间检验的。”
艺术的好坏不是以新潮或是传统来判断的,而是以境界来论断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最高的体现,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历史上重视山水画,和中国文化有关,和山水画的文人化有关。在居住的环境中挂山水画,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口味与修养,最好的山水画应该是技巧出众、审美高超、性格有趣、襟怀澄明。”江宏说。
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对于年逾六旬的江宏来说,是快乐的“功课”。在今年夏天,江宏冒着40摄氏度的天,江宏开着自己的车从上海出发,第一天就开了1000多公里到了襄阳,随后又到了十堰、广元等地,前后七天时间的行程达到了4500公里。“热,门外面很闷,但是待在家里也是一种‘闷’,趁着现在还走得动,多去亲近大自然。”江宏还透露了其绘画的小秘密,“在我看来,各地的山是大同小异,之所以看起来会有不同,主要还是云。但树的形态却是千奇百怪,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形态,树与树之间的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听了江宏的介绍,再重新观看他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其画面中的树才是真正的“主角”,是画家内心的展现。
博研画论自由自在
现在的书画领域,一大批中老年画家“不甘寂寞”纷纷亮相,办画展,出画册,到处应邀讲学,收学生,受到广泛关注,而江宏更愿意在自己的天地中博研画论探求绘画的精髓,“中国书画的精髓是什么?就是一支小小的毛笔。毛笔所指顾的,都是精彩之处,故毛笔可以霸道地坐东几千年。画画的心态实际上跟做游戏一样,古人说‘墨戏’,我认为这就和一般人的玩游戏的心态很接近。”
江宏六十岁的时候,想出一本画册,以庆周甲之寿,但又想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不光有画,最好配点文字。于是,借着烈酒壮胆,倾吐了平时不敢说或不想说的一些真言、狂言。通过与知名画家、美术史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邵琦商量,大致定了二十个话题,这些也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今天绕不过去的,由此诞生了《兴高采烈》。这本书的出版,让江宏郁积胸中感悟的一次梳理及倾吐,江宏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第二本《双松平远》已经出版,至于第三本《林泉高致》、第四本《唐宋诗意》、第五本《山川记游》,都已经在规划之中。
在江宏看来,山水画迟早有一天是要进博物馆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欣赏纯粹的山水画,更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画家的心语。但既然自己是从事山水画创作,就要把心中的山水画好。
管他花开花落,云聚云散,我自画心中的山水,我自在我的山水中活成一只快乐的飞鸟,这或许就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