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书”是一种颇为奇特的美术类书体。传说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洛阳鸿都门下,受役丁垩帚在墙上丝丝留白的启发后所创。飞白书发展至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像唐太宗、宋太宗、宋仁宗和优秀书法家欧阳询、蔡襄等,皆以擅长飞白书而著称。宋代书学理论家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对飞白书的艺术特征作了精准的概括,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飞白书不同于一般枯笔,偶尔露白,而是笔笔带丝夹白,在流畅中寓断续,书写需要特殊的笔毫与相当的技巧,否则即会坠入俚俗一路。至清代乾嘉时,浙派篆刻鼻祖丁敬的得意弟子张燕昌精研飞白书法,尝试着将飞白书入印,成为印坛上一项大胆的创举。
张燕昌(1738-1814)天资颖敏,善绘山水、人物,翛然绝俗,又工兰竹、花卉,后列丁敬门墙。张燕昌拜师之初,背负两个分别重十余斤的南瓜作为贽礼,丁敬欣然受之,并为之烹瓜具饭,传为印林佳话。张燕昌性好篆刻与金石文字考证,凡商周铜器,汉唐石刻,殚心搜罗,不遗余力。曾至宁波天一阁,获睹北宋《石鼓文》拓本,即摹归勒石,撰文考订。张燕昌嗜古之深,传古之勤,好古敏求,与乃师丁敬一脉相承。张燕昌又与学者兼书法家梁同书、翁方纲等探讨考释,终日不倦,见识益广,学养益深。
张燕昌处在浙派早期阶段,篆刻虽取法丁敬,但浙派印风此时尚未定型,弟子们创作还有相当的自由度。张燕昌所作切刀波磔显露,较丁敬更为随意轻松。篆法多取法汉印与元人,也与乃师追求简约、方折的篆法有别。其款识文字,辞短韵长,雅驯可颂,独具文心,在明清印人中诚属上乘,惜多未被后世印人见重。张燕昌因非杭州籍,后世学者未将其归入西泠印家之列,但作为丁敬的嫡传高弟,老师“思离群”观念强烈地感染着他,以飞白书入印,为篆刻艺术开创了一个新品类。
飞白书自宋代以后渐趋式微,直至乾嘉时金石学兴盛,它又重新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张燕昌用心于此,他曾得到北宋大观年间的“东岳行宫之记”飞白书碑额,书艺猛晋,又与陆绍曾合著《飞白书录》。从他创作的唯一一方飞白书印“翼之”边款中得知,是他在“雪窗与翼之尊甫、勺山先生观唐宋人飞白石刻”后所制。此印线条翻腾,笔笔夹白,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之妙韵,令人神思飞扬。张燕昌以其扎实的书法功底和出色的刀法技巧,完成了篆刻史上一件令人惊艳的奇异力作。
因飞白书属于非正统的美术体一类,有墨戏、玩赏的性质,且以刀代笔,真要达到飞白书的效果甚难,使诸多印家望而却步。张燕昌之后唯有同籍印人陈春熙创作过一方“活泼”飞白印,与“翼之”成为篆刻史上的双璧。“翼之”与“活泼”的含义与飞白书风极为合拍,形式与内容取得了较好的统一。可惜此调后人多不弹,遂成印坛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