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我家的年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27杯黄酒传续孝道
孙云
■ 为老祖宗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是高桥本地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和仪式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扫一扫二维码,走进上海普通人家,看“我家的年俗”视频
  【编者按】

  本报1月14日刊出“我家的年俗”征集启事后,市民来信来电十分踊跃。在阅读读者来信以及实地采访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上海年俗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但我们也看到,很多有历史、有意义的年俗已无从寻找或只是零星地存在。今天我们报道上海11个家庭的过年习俗,虽不全面,但期冀以此来记录、传递些许上海的传统,也和读者一起分享快乐,同贺新春!

  91岁的黄家老阿奶左手捧一碗黄酒,右手握一只小勺,一勺勺将黄酒舀入八仙桌上的27只小酒盅里,一滴不洒。

  小年夜下午,在高桥老镇一户人家的客堂间里,91岁的黄家老阿奶神情凝重地左手捧一碗黄酒,右手握一只小勺,一勺勺将黄酒舀入八仙桌上的27只小酒盅里,一滴不洒。

  厨房里,长子老黄大清早就采买原料、煎煮炒炸;长媳杨阿姨打着下手,依次端出四荤两素和两盆水果,再摆上本地人从小吃到大的非遗传统食品——高桥松饼,点燃香烛,子孙们依次来到桌前磕头行礼……

  为了腊月里这场给老祖宗准备的特殊年夜饭,一家人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聚拢。这是老镇家家户户年前必经的一道仪式,祭祖的背后,蕴含着对传统的致敬以及亲情的传承。

  30年团圆宴“交响曲”

  长孙黄先生说,从他记事起,每顿年夜饭都是在奶奶家,和所有叔伯姑妈一起度过。30年,地点几经变迁,从最初村头农宅,到如今自贸区旁新村,恒久不变的,是团圆和美。

  长媳杨阿姨补充,1980年恢复春节放假,忘了是谁提议,大家聚到一起过节,无论是三天假期,还是七天长假,无论是远在金山的小儿子,还是后来也越搬越远的其他子女,没有例外济济一堂。到如今已是四代同堂,最小的曾外孙女尚不满周岁。

  长子老黄曾在食堂掌勺,在春节的团圆宴上也掌了30年的大勺,即使是如今身体不如从前,依然保留传统,中午和晚上要烧上两顿,从冷菜、热炒到点心、甜品,一丝不苟,都把长辈和晚辈分食的两张桌子堆得扑扑满。当然,弟弟弟妹们也很体谅,热热闹闹打下手,切洗配菜,奏响一曲“厨房交响乐”。

  给老祖宗送“年钱”

  祭祖是春节前的重头戏,老阿奶往往从两周前就开始准备锡箔,一丝不苟地叠出一麻袋银元宝。摆上案头的物件颇有讲究,八仙桌每一侧摆放的酒盅和筷子必须是单数,菜式要四荤两素,不能见葱姜。前些年,都是自家做的蛋饺、豆腐衣包肉,还有浦东老八样之一的肉皮,这两年也有熟食店买来的白切羊肉、卤牛肉。不过,有些规矩始终不变,例如仪式一定要放在下午,房门要大开。当长子打开门准备给老祖宗送去“年钱”时,恰巧发现对门人家也正进行同一仪式。他们会心一笑,互道一句:“你们也在请啊。”

  到了正月里,就是孩子们敞开肚皮大吃的日子了,经久不衰的浦东走油肉、肉皮汤、高桥松饼总是让大家吃得扶墙而归。各色吃食中,最让大家期待的,当属一年只做这么一次的浦东圆子。做出来的圆子要分装打包,带回各家,正月里可以每天煎上几只做早餐。圆子吃完的时候,节也就差不多过完了,不过,那美好的味道,还留在舌尖,荡漾在心头。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我家的年俗
   第A04版:我家的年俗
   第A05版:我家的年俗
   第A06版:我家的年俗
   第A07版:我家的年俗
   第A08版:我家的年俗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夜光杯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广告
27杯黄酒传续孝道
吃长菜 好日子长长久久
一锅笋干烧肉吃到年过完
新民晚报我家的年俗A0327杯黄酒传续孝道 2014-01-31 2 2014年01月31日 星期五